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洛斯基的一生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证明东正教真理。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都是神秘的,而否定神学是通向与上的神秘结合的道路。在他看来,否定神学不是抽象的神学,而是直觉的神学。“直觉神学”自身饱含着矛盾,改变我们的理性,以使我们能够达到对神启的现实地直觉,从而上升到上那里,是我们理解教会教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1482年,31岁的达·芬奇离开故乡佛罗伦萨,来到米兰。他给当时米兰的最高统治者、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写了封求职信,希望谋得一个军事工程师的职位。这封求职信就是著名的《致米兰大公书》—— 相似文献
3.
百余年来,我国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异议也有争论,但人们还是基本接受和认可这个标准。翻译工作者和出版界应少一点“商业观念”,多一点职业的责任感,尊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得以真实再现,免遭践踏。 相似文献
4.
杜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并不断地抗争。尽管莱辛并不认为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的确反映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薛玉秀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12-14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诗歌意象,通过凸现女性的叛逆和自救以及颠覆传统男性权威,超前地向世人展示了女权主义思想及女性新形象,从而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这比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兴起早了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7.
我相信,达·芬奇是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开始他的飞翔梦想的,你们见过那幅画,那双眼睛是深远的憧憬,那对嘴角是铺展的双翼,背后的河水和草地是他的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地方。那片天空幽蓝得像梦。 相似文献
8.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下,达·芬奇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尔伯蒂等人的美学观,又将解剖学、色彩学及透视学等发展到一定高度,他在唯物主义兼具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将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绘画的性质和美学特征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论证了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着重分析了他“镜子说”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莉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3(Z1):157-161
现代作家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以充满张力的情节,凄婉哀痛的故事,以及贴近我们身边的人物和女性对生存的体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位让我们守望着,难以忘怀的超越文本表层结构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统治下,在权力与地位的笼罩之下,世俗环境与婚姻的包围之中,复杂的人性和残缺的阴影中,自尊心和尊严的斗争中,展示着活着的命运交响曲,上演着人生的悲剧,让我们在阅读之余思索与追问着现代女性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达·芬奇画论,尤其是他的诗画比较,作为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在突显了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各方面的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把诗歌(文学)方方面面的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文艺理论的价值,甚至远大于当时的许多“诗学”著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诗画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比较的先河,并成为17、18世纪莱辛《拉奥孔》更为系统深入的诗画比较的先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