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条新路──木兰学校联合办学纪实与思考梁义沈阳市木兰电子集团公司与沈阳市木兰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四年来,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木兰模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木兰模式我省职业高中,按办学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3.
对“唧唧”一语,人们多倾向于“叹息说”,笔者以为应解作“织布声”。解作“织布声”,诗的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紧密相应,生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木兰纺织图,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跃然纸上。天天弄机杼,这是木兰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定格。这两句为后两句(不闻机杼声,  相似文献   

4.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5.
木兰,应是姓穆名兰。木兰是鲜卑族人.据《北朝姓氏考》所载,鲜卑族姓氏中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等,并无木姓.因此,木兰应是穆兰,后世简字被误写成木兰.过去曾有材料说木兰姓朱,还有说姓魏,豫剧称“花木兰”,这都是毫无根据的随意附加.这种情况在古代作品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本是姓兰名芝,诗中“说有兰家女,承藉有宦官”写得十分明白.可是后人附加的诗前小序,却又给她加上刘姓,称刘兰芝。朱木兰、花木兰亦属此类.户织,  相似文献   

6.
<正>木兰是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诗中木兰的称谓有:木兰、女、将军、壮士、儿、姊、妹、我、女郎。孙光老师在《<木兰诗>称呼里的意境》一文中,从“‘女’中寄深情”“‘儿’里有乾坤”“‘我’方为本真”三个方面谈了“女”“儿”“我”称谓里的意境。笔者想谈谈另外六个称谓:木兰、将军、壮士、姊、妹、女郎,这六个称谓既展现了木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出木兰云鬓花黄心系闺阁的女儿情愫。  相似文献   

7.
从北朝民歌到戏剧、小说以及影视作品,木兰这一形象跨越时间、文化,影响深远。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掀起一场新的“木兰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尝试分析关于电影的几个“争议之点”,并提出:从木兰,特别是从用英语讲述的木兰入手,认识“同一”故事在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体会语言与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历经千年传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如何通过诗歌的阅读教学,还原木兰作为“人”而非“神”的形象内涵,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9.
木兰围场“七十二围”说质疑别廷峰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提法,即木兰围场共有“七十二围.”我愿提出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史学家和研究者。关于木兰围场有“七十二围”的提法,据笔者所见,依出版时间为序,主要情况如下:一、《承德史话》。在该书的第二部分“木兰围场和...  相似文献   

10.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整首叙事诗主要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与准备过程,艰辛的征战生活和凯旋回家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的三个阶段中,都有一个互文修辞句。分析这些互文句,有利于理解木兰的形象。木兰在“点兵”“军书”“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从小的方面说,木兰是孝女,能够体贴年迈的“阿爷”,主动承担起“从军”的责任;从大的方面说,…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学习《木兰辞》,大家都说木兰是“爱国精神”的典范。我却不这样认为,理由如下:木兰在叹息声中出场,因为“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由于“可汗”的无理征兵才使得孝敬父母的木兰为解父难,无奈之下,被迫从军。“东市买……西市买……”,很多人认为这几句表现了木兰从军的积极性。记得古诗中有“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这只是一种铺排手法,怎么就能体现木兰从军的积极性呢?当出生入死的木兰得以幸存回家时,家人欢迎她的场面是多么热闹,木兰对还女儿…  相似文献   

13.
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是助词,无实际意义,加在称呼之前,表示亲切。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称呼父亲为“阿爸”(如四川)、“阿爹”(如浙江)的。“阿”作为词头,在汉代就出现了。它先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以后用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叫爷爷为“阿翁”、母亲为“阿母”、兄长为“阿兄”、姐姐为“阿姊”等。这里的“阿爷”是指木兰的父亲,翻译时用“父亲”一词即可,“阿”字无须翻译。“大儿”,课本及各种选本都未加注释,也许人们认为它是人所共知的,用不着赘言。按常理来说,“大儿”是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阿爷”——木兰的父亲肯  相似文献   

14.
“木兰”母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民间故事,也演化成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母题”。经过千年历史的传承和改变,在媒体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更是以全新的面貌传播至世界范围。但在沿袭的过程中,“木兰”现象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本源也在一点点的流失。在“大历史观”视阈下,将“木兰”母题所蕴含的“民族融合”文化符号解构重读,还原了“木兰”现象所在历史段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逐步由分裂走向融合的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诗中所塑造的女英雄术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颂。“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主题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中写进这样的歌词,足以说明《木兰诗》的影响之深广;直到今天,“木兰”这个名字,还常常被人们作为女英雄的象征。《木兰诗》大约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它的主题在于歌咏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烈响往。全诗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大体可分为五个段落。诗歌开头一段,从木兰当户织布写起,点明木兰劳动者的身份;从停机叹息引入故事发  相似文献   

16.
说“行”     
《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许多语文教师把“行” 字读成“xing”,解释为“行路”.因此全句即释为:“同在一起走路十二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ing”,常作动词,相当了现代汉语的“走”.如:唐李商隐《瑶池》诗“入骏日行三万里.” 另一读“háng”,多作名词,有“行列”的意思.如汉乐府《鸡鸣》:“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  相似文献   

17.
起初,父母、岳父母都不赞成我给妻子买“木兰”,道理很简单,这玩艺骑起来不太安全。后来,我和妻子都坚定地陈述了“安全保证”,四位老人才勉强答应,但反复强调:一定要骑慢一点,千万别出事!“木兰”便买了回来。暑假期间,入户、执照、保险等手续都已办完,妻也训练得差不多了。经过我“批准”,新学期,妻就开始骑“木兰”上下班了。  相似文献   

18.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深度感受木兰的女英雄形象.从诗歌创作倾向看,木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并非天生顽强的女人,然后才是英雄,这是木兰是此英雄而非彼英雄的特质,是《木兰诗》是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特质.抓住了这个“女”字,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参考书》对《木兰诗》的说明及注解中出现了几处错误,现列举如下:一、木兰的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教参》认为《木兰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是“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说明也说该诗“热烈赞颂了她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还朝辞赏这一节“表明她勇敢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这不免让人怀疑,《木兰诗》难道应当作为爱国主义名篇来教学吗?其实,木兰身上是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商榷的。从全诗来看,木兰最  相似文献   

20.
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叫“雄”;能产生卵细胞的,叫“雌”。民歌《木兰诗》,写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回归家中,脱下戎装,恢复女妆,然后出门看伙伴,把伙伴们都惊呆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接着写木兰自豪地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的“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