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调元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按照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乾隆二十八年前其求学于川、浙时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讴歌田园之作;乾隆二十八年到五十年其步入仕途,诗歌多写仕宦坎坷、民生凋敝和岭南风俗;乾隆五十年后其归隐乡里,诗歌多为抒发性灵的闲适之作.李调元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体式、语言等独具特色,在清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罗焕章主编的《李调元诗注》将在今年5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清代李调元的诗歌,在内容上继承了杜诗的“少陵精神”,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表现手法上学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可与袁枚比肩,享誉国内,飞声海外。 《李调元诗注》是我国首次系统地整理出版的李调元的诗集,是一部资料充足、趣味浓厚的可读性强的书。编选这部书时,以李调元手定的万卷楼藏版《重山诗集》作底本,参校嘉庆、道光、光绪、百部丛书等本,进行精选详  相似文献   

3.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在诗中还批判现实,否定“好官”,与黄宗羲否定君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他的“蠢翁词”充溢着一种不肯低头,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这一切提升了李调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年间,四川成都举行乡试,绵阳江油考生李调元名落孙山,便雇舟南下,前往浙江父亲处继续攻读,以待下科再试。 出发之日,忽见一醉汉闯进屋来,满身酒气,口中还直叫喊:“拿酒来!我不能见人了。” 李调元仔细一看,认出此人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唐尧春,他因落榜苦闷伤情,借酒浇  相似文献   

5.
李调元作为巴蜀地区的一个大才子,历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着重从李调元的殿试卷入手,对他的生平及其早期思想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调元。  相似文献   

6.
清朝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四川绵州人,乾隆年间中进士。李调元在家中排行第五,家人称其为五弟。据说他小时候聪明得出奇,读书过目不忘。他五岁时就能背诵《四书》,作诗吟对更是出众。一年端午节,李调元的众位嫂子都在厨房里包粽子,有说有笑。李调元无  相似文献   

7.
李调元注目于社会最低层人民的贫苦生活,握着激励的诗笔,细心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惨遭遇,赋予深厚而诚挚的同情。有部分诗歌闪烁着民本主义思想光芒。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最深的根源,应该是出自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它应该是为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联合起来,并把他们提高起来”。又说:“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把工人和农民放在我们的眼前”。(见蔡特金《列宁印象记》)李调元怀着悯农之心,体察民情,把农民的苦难看在眼里,记在诗中。  相似文献   

8.
吴恩裕先生1958年在《有关曹雪芹八种·明义及其绿烟琐窗集诗选》中提出了“明义生于乾隆五年”的观点。五十三年来,红学界深受其影响。吴恩裕先生的立论基础是“明义《绿烟琐窗集诗选》的所有诗歌都写于乾隆四十二年之前”。然而,明义《绿烟琐窗集诗选》涉及毛海客的九首诗词的写作的年份,或为乾隆五十三年,或为乾隆五十五年,都否定了这个立论基础。因此,“明义生于乾隆五年”的观点不能成立。史料表明,墨香是明义的堂姊夫,墨香生于乾隆八年。墨香之妻(明义之堂姊)博佳氏应生于乾隆十年。因此。明义不会旱于乾隆十年出生。  相似文献   

9.
不可忽视舒本。舒元炜之序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上旬,地点在北京。舒本是原抄本.而非过录本。舒元炜只是作序,当时的收藏者是玉栋。玉栋就是舒元炜序中的“筠圃主人”,原姓姚。是藏书家,乾隆五十四年正闲居在北京家中。舒元炜序中两提“当廉使”。“当廉使”或为当保,当保卒于乾隆五十年十月。“当廉使”或为陆耀,陆耀卒于乾隆五十年六月。无论“当廉使”是当保还是陆耀,“当廉使”皆卒于乾隆五十年。“当廉使”去世的时间,早于舒元炜为玉栋所藏《红楼梦》写序的时间,为我们探讨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时间提供了契机。舒序云“君先与当廉使并录者,此八十卷也”,就是说玉栋以前和“当廉使”一起抄录“这部”八十回本的《红楼梦》。因此,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可为乾隆五十年。  相似文献   

10.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康熙赏识、雍正宠信。他在乾隆朝为官七年,以乾隆四年为界,乾隆对方苞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加恩宠,后予罢黜。方苞落职的缘由,《清史稿·方苞传》记载有三件事,关涉“营私”“泄密”“请托”,引起乾隆震怒。然深入探析这三件事,其中有方苞难以言说的苦衷,或是触及“朋党”和“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而根本上则是方苞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今学者陈祖武评价方苞,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1.
李国文 《学习之友》2010,(10):54-55
乾隆死后41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这是那些“盛世”论者最为忌讳的一个提示。 大家知道乾隆之死,也知道鸦片战争,但大家并不在意这两者之间,只相隔了仅仅41年。按“盛世”论者的误导,好像乾隆以后,又过了好久好久“盛世”,大清王朝才衰败的。其实不然,半个世纪都不到,英国军舰就开到了大沽口。也就是说,乾隆朝既是浮夸起来的盛世结局,也是终于败落的衰世开端。  相似文献   

12.
佳句服才子     
李调元调任广东学政,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那里的抚台大人很欣赏李调元,便带领当地的文人,设宴款待他。在座有几位才子想难倒李调元,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3.
《学子》2003,(2)
一次,乾隆因事去“避暑山庄”,他特地把刘墉带上。这天,办完公事,两人外出散步,信步走到大佛寺。乾隆见那大肚子弥勒佛冲他笑,为难刘墉的话题就有了:“刘爱卿,弥勒佛为何冲朕笑?”刘墉善辩出名,难不住他。他说:“启禀皇上,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的活佛,今天来此,故佛见佛笑。”乾隆听了十分高兴,当刘墉走到弥勒佛面前时,乾隆急转身问道:“那佛见卿也笑,为何?”刘墉眼珠  相似文献   

14.
乾隆做广告     
《老年教育》2008,(4):47-47
传说有年除夕,乾隆雅兴大发,脱掉龙袍,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当时家家户户差不多都已贴好对联,乾隆边走边看。当走到一家酒铺前时,见没贴对联,便向主人询问。主人答曰:“生意不好,没心思贴对联。”乾隆略一思忖,要来纸笔,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横批:东兴酒家。写好后,乾隆让店主人贴出去试试。  相似文献   

15.
论趣     
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么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嘉靖年间,景德镇出现了一个陶瓷专科教育的原始雏型——景仰书院。 景仰书院创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据乾隆版《浮梁县志》载:“乾隆四十一年,监生沈大振等输田六十二亩,捐银二百余两。”“侯世爵、林大荣等捐银四百七十余两。”经当时驻镇饶州府同知——兴圣纪的同意和督办,将净土庵改建为景仰书院。同治版《饶州府志》也记载了此事:“景仰书院在景德镇江家坞”。  相似文献   

17.
刘墉勤于学问,整天伏案看书写字,时间长了,难免有点驼背。一天,刘墉上殿,在品级台上一跪,乾隆瞧见,顺嘴说道:“刘爱卿,你这么一跪,岂不成了罗锅儿了?”刘墉赶紧叩头:“谢主隆恩选”乾隆一愣,问:“你谢的什么恩呀?”刘墉回道:“谢皇上封我为罗锅儿。”按清朝当时的规矩,皇帝亲口封一个字,每年就可多拿一万两银子。乾隆哪能轻易答应,于是说:“刘墉,我是说着玩的,就是打这么个比方,怎能算数?”刘墉很认真地说:“万岁,君无戏言。皇上说的话不能不算,如果这句不算,那皇上往后说的话全都不算选”乾隆一听,忙说:“算,算,全都算选”乾隆并不甘心,又…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清实录》等官方文献,围绕乾隆收撤“恩赏银两”与生息银两制的存废问题,系统讨论了乾隆恢复实行“公库制”的政策失误和收缴生息帑本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9.
《石头记》形成的时间在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七年之间。赵翼的《人参诗》写于嘉庆元年。官参(京城参)价格与参票价格相等。五等参售价与四等参售价之比是:1:1.3。三等参(下参)售价与二等参(中参)售价之比是1:1.33。二等参(中参)售价与一等参(上参)售价之比是1:1.25。官参价格与两淮参价格之比为1:2.14。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人参价格递增率为3.8%。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人参价格递增率为7%。乾隆二十八年至嘉庆元年,人参价格递增率为5.4%。嘉庆二年至十五年,人参价格递增率为11.7%。两淮人参的出售地点是“两淮盐政”衙门(扬州)。赵翼用“三百金”购买的人参是二等参。宝玉“暖香丸”处方中的“三百六十两”,或为“假语存”,或为“真事隐”。一等参特别责的“坎”应是一百换。乾隆四十年,两淮参一等参一百换。《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形成于乾隆四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20.
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听说浙江宁波天童寺的当家和尚圆智很有口才,想试他一试。圆智听说乾隆来了,马上到山下迎候。一见乾隆,就上前施礼,轻声说:“圆智接驾来迟,请求恕罪。”乾隆不高兴地说:“知朕(zhen过去皇帝的自称)到来,何不大开山门,率众僧来迎接?如此小看朕,该当何罪?”圆智回答:“圣上这次南巡,是微服(穿老百姓的衣服)私访。小僧不敢兴师动众,引起游人注意,所以才一人悄悄前来迎接圣驾。”乾隆只好恕他无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