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意义] 探讨用户在公共检索计算机上进行OPAC检索时遭遇失败的原因,为增加用户对系统的使用体验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过程] 以国内某大学图书馆OPAC日志数据为例,从数据资源相关、用户相关、系统功能相关3个角度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结论] 总结出三大类、19个具体类目的失败原因:首先,用户相关原因为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用户检索策略方面的欠缺;其次是馆藏缺失问题,以文学类图书居多;再次是系统相关原因,主要体现在空格的"与""或"默认处理上。并从OPAC系统改进、用户培训和资源建设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以农  尹抒 《新闻窗》2009,(5):41-42
新闻业内流行一句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充分说明采访对于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而采访主要又是依靠提问来完成的。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提问如同一名高明的心理按摩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学识口才、聪敏机智甚至是主见和理解等等,都融会贯通到提问之中,  相似文献   

3.
大运会游泳比赛后,在两场新闻发布会的间隙,有人拿着话筒告诫记者:"待会儿提问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问."刚结束的一场发布会,提问的记者全都坐着,这情景大概让他有点儿看不下去. 其实,不仅上一场发布会如此,从深圳大运会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开始,几乎所有发布会上,只要台上的人是坐着的,外国记者都是坐着提问的.站起来提问的,无一例外都是国内记者.  相似文献   

4.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5.
残酷的提问     
2007年11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跳江女子,驻浙江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从10米高的桥上跳入冰冷刺骨的婺江中救人。跳江女子得救了,孟祥斌却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了。孟祥斌的英雄事迹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其中不少报道既充分挖掘出英雄英勇救人及事件背后的动人细节,又弘扬了社会正气,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6.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7.
残忍的提问     
去年4月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版曾登过一篇名为《提问》的文章,讽刺了一些记者采访时“不高明”的提问。诸如,北京隆福百货大楼起火,一记者向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提问:深更半夜赶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被市长斥责“这是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确实,这类不高明的劣质提问真让采访对象好气又好笑。但这种提问尚可接受,还有一种提问不只是不高明,而且让人感到采访者的“残忍”。 记得前几年在海南举行过一次铁人十项全能拉力赛,一名记者的提问给我的印象多年不灭。被采访者是刚泅渡完一段很宽水面进入马拉松跑阶段的运动员。记者跟在身边问:“刚游了那么远上岸没歇歇不累吗?”这动员喘得不止。记者又问:“请谈谈你现在的想法。”把话筒伸到运动页面前。当时看到这儿,我真想一拳把这位记者同行从电视画面上打出去。人家拼死命地在比赛,他却风风凉凉地让“谈谈现在的想法”,且不说影响比赛成绩,累得要命的运动员怎样才能分出神来回答呢。这位记者的采访既表现了自己无能又表现了自己的自私,只顾自己来访,不看采访对象处在什么环境。  相似文献   

8.
残酷的提问     
2007年11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跳江女子。驻浙江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从10米高的桥上跳入冰冷刺骨的婺江中救人。跳江女子得救了,孟祥斌却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了。孟祥斌的英雄事迹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其中不少报道既充分挖掘出英雄救人及事件背后的动人细节,弘扬了社会正气,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提问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0):73-74
记者的提问,是新闻采访的中心环节。个别访问、开座谈会、参加记者招待会,都要提问。提问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如果一个提问,没有问出一点新东西,那就意味着提问失败。  相似文献   

10.
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难的主客观原因采访中,不少记者常常为抓不住一个重大题材,提不出一个重大的、带有普遍性和方向性的新问题而发愁或冥思苦想.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说:“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说:“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又最困难的技术.新闻实践表明,提问难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由于采访中记者要在  相似文献   

11.
孙周的失败     
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等待着孙周。因为早年看过的那部《给咖啡加点糖》。那个片子在电影语言的运用及画面所展示出的造型力方面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我甚至还记得在影片的结尾男主人公用手中的烟头烫破一个待卖的气球的那个既希望又迷惘的细节。那时就有人说,孙周的电影是第六代的。 等我真的等来了徒有虚名的第六代,可还是没有等来孙周的下一部。其间只是  相似文献   

12.
失败的英雄     
今年的美国大选冷门迭爆。第一个冷门就是: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角逐中,一位新闻记者对布什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虽然他最后未能如愿,但仍然是  相似文献   

13.
奇迹终于没能出现。中国队世界杯首战以两球负于哥斯达黎加。这给球迷带来一半欢乐一半失落:首次进入世界杯,终于能与世界诸强直接对话,但进入第二轮显然已成梦想,甚至破门进球都成了奢望。 世界杯是平民的狂欢节。世界杯报道铺天盖地,赛程表吉祥物触目可见,从白天到夜晚,都有忠实的球迷在电视机前狂呼与咒骂。世界杯给平庸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刺激,一点期待,但中国  相似文献   

14.
失败的英雄     
钟明 《全国新书目》2008,(15):11-11
在这本《海外体坛趣闻》中,你可以看到奥运史上的一个个奇闻逸事。下面两个片断摘自该书。裁判和记者搀扶他走向终点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由于天气炎热,不少运动员退出了比赛。意大利的比德里一直在坚持着,当他跑到距终点只有40米时,再也坚持不住了,突然昏倒在地。场边的医生赶紧跑上前去急救。这时,比德里清醒过来,推开医生摇摇晃晃地继续  相似文献   

15.
提问生活     
从未想过当记者 大学快毕业那会儿,跟信息管理专业的其他同学一样,我的理想是加入一家受尊敬的外资公司,在漂亮的写字楼里当一个白领.不久我确实接到一家外资公司的录取通知,职位是撰稿员.  相似文献   

16.
凭良心提问     
不会提问是时下娱乐新闻的常见败笔。在一期杨澜访谈郭晶晶的节目中,主持人以晶刚恋怀孕霍震霆先生奖豪宅聘礼等问题与嘉宾郭晶晶进行攀谈.不及其余。让人感觉,似乎提问郭晶晶就剩下这些话题。这种狭隘的提问方式常常源于八卦式的新闻敏感。记者需要敏感,尤其  相似文献   

17.
感悟失败     
性格急躁的我,时常喜欢写些短文,然后就匆匆地送到编辑部,希望编辑老师能帮个忙,改动一下。此后,就如饥似渴地盼望着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一次,我拿着刚刚写好的小稿,匆忙地来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编辑部,送给杨主编。杨主编待人特别和善热情。他十分认真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可令我有些不安的是,他连笔也没拿,更别说帮我修改稿件了。我的心里有些慌了,刚学写作的我,文章写得是不是很糟糕,不值得修改呢?正当我感到疑惑时,杨主编开口了,话语中流露出慈祥与和善,他不仅指出了我用词不当等问题,还结合我的文章,讲了初…  相似文献   

18.
正视失败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工作,往往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假如把这些不顺叫做失败,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则是关系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关键问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更是如此。我初接触报道工作,是从去年10月份担任报道员开始的。刚开始劲头很足,连续几个月来夜以继日地写了100多篇稿子,不仅没有一个字变成铅字,人却整整瘦了10多斤,原以为写“本报讯”很容易的我,面对案头上那高高的一课没发表过的底稿,心中泄劲了。尽管政治处主任邱殿武和曹东亚干事不断给我添油加劲,但我还是认为自己不是爬格子的料。夜深人静之时,我冷静下来一想:人生…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失败     
首先讲个故事。有个人在走路时,一不小心把一个很珍贵的茶壶摔了个粉碎。可他连头都没回,依旧走他的路。有人提醒他说:“喂,你的茶壶被摔碎了,也不回头看看!’”他答:“既然已经摔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类似故事中的那个“茶壶”一样珍贵的东西,谁的心中都会有。它或许是你苦心经营已经成熟的理想,或许是你多年来孕育出来的希望。它被摔碎了,谁都会痛心疾首、顿足捶胸的。然而,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即使你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也于事无补。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处处都会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泰然处之的。世界著名的话剧演员波…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打交道离不开提问。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提问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经验、学识、机智、口才等融会在提问中,让采访对象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记者才能顺利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一个高明的提问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性。首先要避开在提问中的误区。记者采访时提问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记者的问题太简单机械,一问一答像审问,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出现冷场的情况。二是当采访对象谈了情况后,记者由于准备不足,提不出新的问题,只好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