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9-9
曾几何时,一大批“海归派”创业的辉煌经历让他们身价直线飙升。而现在,出国越来越平常,含金量日趋下降,“海归派”的求职路不再那么顺利,甚至出现了“海归硕士百封求职信石沉大海”的现象。2003年,中关村某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提出”有留学背景优先”,原以为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没想到一下子引来3名“海归”硕士竞聘。看来,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海归”自降身价实属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2011,(8):1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海归收入满意度问题广受关注。中国首份《海归就业力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2013,(2):12-12
我曾经提到过,成功人士必须具有“三商”,即:高智商、高情商、高灵商。如今的年轻海归们早已认识到:高的智商不是单纯的卷面分数。与其说一个人聪明智慧是具有‘知识”,不如说并他更应该具有“能力”。一个有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具有真正高智商的人。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5.
留学书屋     
《神州学人》2005,(5):43-43
《海归时代》著者:王辉耀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海归”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作者将当代中国“海归”群体置于一个大坐标系,即以始自19世纪中叶绵延至今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为纵坐标,以经济大融合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为横坐标,去观察分析。认为当代中国一方面在继  相似文献   

6.
张琦  王堃 《神州学人》2014,(3):26-27
我们从事海归创业服务工作10余年,先后服务过近20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为近千家海归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作为最早一批从事海归创业服务的工作者,亲历了李彦宏、  相似文献   

7.
焦江方 《神州学人》2005,(12):13-15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海归”群体的增大,职场似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才评定规范平台,将“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前的几乎拥有“高职位、高薪酬”的整齐划一的“海归”群体而今却出现了多态化的发展趋势,“海归”的群体结构也显得日趋多样起来,人们对“海归”二字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趋于复杂起来,于是便善意地冠以“海归”和欲“海归”者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昵称:“海带 (海待)”、“海鲜”、“海星”、“海狮”,“海藻(海找)”、“海草”、“海参”、“海派”、“海鸥”、“海泡”、“海根”……  相似文献   

8.
与刘海桥一见面,她就说自己不是一个地道的“海归”,她说,在海外定居过又回国的才是“海归”,她只是在国外呆过两年罢了。  相似文献   

9.
为了这次专题报道,编辑部收集了中央和各地政府关于“海归”的优惠政策。这些些优惠政策对“海归”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海归”的出现与这些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的于隸群秘书长,商会王辉耀会长以及社会服务部庄亮部长。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海归到今时今日的“海待”.究竟是什么在其中引起了化学反应?海归怎么了.招谁惹谁了?现今人才市场.到底是国家政策不够有力,还是国内经济环境不够景气?是混日子的”海龟”太多太滥,还是企业过度地贬低了海归?且看看海归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词语有108条之多,但没有“海归”一词,而在人才市场上,“海归”却是人们熟知的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昵称。该昵称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昵称。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11,(5):6-6
【环球时报】近年回国发展的海归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10年左右的“打磨”后才获得成功。海归回国创业要想获得大成功,就必须学会在创业过程中“寂寞地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  相似文献   

14.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8):86-8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内掀起了新生代海归学子创业的浪潮,尤以80后海归为这一浪潮的新势力为最。他们不再甘于做“海带(待)”,而是勇于踏入经济浪潮,做自己想做的、擅长做的、乐于做的,誓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今天,你创业了吗?”成了他们见面的口头禅。新生代海归走出了象牙塔,用“国际范儿”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今天,我们走进新时代“弄潮儿”的代表、华美优胜CEO美国置业投资专家俞竞可的世界,分享他“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创业感悟。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研究》2006,(3):104-104
中美商会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中国内地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  相似文献   

17.
《南昌教育》2004,(10):32-32
海归,你过得还好吗?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昨天,一项名为“海归搜索行动”的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10,(10):6-6
【新华网】海归一直被相亲界奉为“绩优股”.单身、适龄.有结婚意向的海归更是婚恋市场的“紧俏货”。然而,年轻海归一代同样面临着“长期抗战”的境况.“女恨嫁,男未娶”的现象在年轻海归中已不鲜见。  相似文献   

19.
子归 《神州学人》2005,(3):14-15
2004年7月,在云南昆时,因劳务纠纷,从加拿大受聘回国的一名“海归”与公司走上了法庭,本刊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日前,在广东深圳,也是因为劳务纠纷,从荷兰回国的一名“海归”与公司诉至劳动仲裁。请看  相似文献   

20.
话题     
《留学生》2012,(1):6-6
“海归”与“人才”二词应拆分开来 越来越多“海待”的出现,凸显了“海归”竞争力下降的现实。最近这些年,出国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出国也越来越容易,有些人甚至抱着“出国镀层金”的想法,选择去一些不是很有竞争力的国家或者二三流的学校,几年下来并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