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浩劫,为纪念死难者,我国已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帮助我国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材料。以公祭读本纳入江苏省中小学必修课程为例,分析其编写背景、内容特色及其课程实施,阐释公祭读本对中小学南京大屠杀专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国松 《文教资料》2014,(33):46-47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3.
公祭     
12月l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也是首个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在南京首次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主席参加并做了重要讲话.公祭升格,意味着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意味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已成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2月13日,节选)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闩木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1937年7月7日,曰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  相似文献   

5.
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让广大小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南京市各小学在语文、品社等课程和各自的校本课程中,组织学生阅读学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及相关文献书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祭”主题教育活动。本刊特从中撷选了一组祭奠、教育活动照片(见封2、封3)与查静老师执教,朱萍老师评析的《拉贝日记》教学实录,介绍给大家,以接受一次入眼、入情、入理、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6.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铭记抗日战争,缅怀英烈,悼念惨遭日寇杀戮的死难同胞,山东威海市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在传承民族的苦难记忆中,增强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多的信心和决心。营造浓厚的氛围。各中小学校依托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校园网、文明小博客、学校文化长廊和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入队(团)仪式、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8年后的今天,除了悼念同胞的亡灵、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外,我们应该反省什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中,提出了值得国人深思的十大问题,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辽远的防空警报响起,又一次引起中华大地的震颤。半降的国旗,凝重的铜鼎,记录此地的庄严肃穆;撞响的和平钟,放飞的和平鸽,寄托此刻的和平祈愿。"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以国之名,遥祭历史,对话未来。国家公祭,以最庄重的形式哀悼逝者、教育生者。这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责任。作为一种仪式,它所表达的情感与传递的思想,远远超越纪念本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0.
张国松 《历史教学问题》2020,(1):27-32,164,165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作文与考试》2023,(6):14-15
<正>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缅怀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据统计,2022年已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永远离开了我们,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有50人。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意味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浩劫不能忘却》这篇新闻评论收录于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专题《祭.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该评论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分析了记住历史的必要性,阐释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本文将用修辞学的理论方法解读该篇佳作,展开分析该评论中语言选择的互动律、适应律,叙述表达的适度性、适量性和语言思维的逻辑性、形象性。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一天,由旅日华裔导演李缨执导的纪录片《靖国神社》在英国伦敦上映。该片拍摄制作历时10年,曾遭遇日本右翼分子的封杀,李缨也因此惹上官司。他用镜头触碰禁区,向世界揭开了蒙在靖国神社上的神秘面纱。"鬼子军歌"刺痛李缨父子心今年52岁的李缨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1989年3月,李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2013,(6):42-43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正无论是从抗日战争史的角度还是从中日两国关系影响的角度,南京大屠杀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对此,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南京大屠杀"一目做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因此,按照课标的要求,老师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讲述帮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着重讲述并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报道,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展出的国家公祭鼎的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  相似文献   

18.
"公祭"一词自古就有,但意义与今天不同。公祭的历史语义,有"国君之祭"、"朝廷宗庙祭祀"、"宗族共祭祖先"三种。古代公祭分别在国家(大)、地方(中)、家族(小)三个层面展开,所践行的是儒家中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长幼尊卑有序的礼仪等级制度。现代公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兴起,其内容和形式糅合了西方国家纪念性典礼和传统公共祭祀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公祭的实践主体已逐渐由中央政府转向地方和民间,并开始朝着"公天下"的方向延伸。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公祭在举办形式上仍需进一步改革,但这并不影响公祭本身的历史进步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100多年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86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为了让沈阳油田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党的历史,熟悉党的业绩,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他们抓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的契机,在"七·一"前后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知党、爱党、跟党走的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孙智昌 《学科教育》2000,(7):30-34,41
历史科学书中如何认识和描写“南京大屠杀”,关系到如何认识历史,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大问题。中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教育,各家教科书对这一事件都有详细描述,都配有插图,都设计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习题,由此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日本历史教科书把重点放在这一事件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上,描写这一事件的分量也很少,同时还存在着史实错误。我们希望日本能正确对待历史,教育好下一代,让中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