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并不理想,很多研究者并未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角度去结合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造成大多数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在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尚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也未特别考虑要对我国体育领域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制定规范性的研究程序。基于此,主要采用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体育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相关研究的规范性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研究范式选择、方法的结构上表现的十分混乱。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不但应该国际接轨,而且更应该与母学科接轨。研究应该遵循母学科的研究范式,而不是随心所欲、自娱自乐。应该培养学者选择研究范式的自觉性,依据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合理的研究范式,掌握每种研究范式的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方法的结构。并严格在这一研究范式的规则下,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让自己的话语体系建立在该研究范式理论的话语体系之下,从而可以在同一个话语体系里进行理论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我国训练理论研究水平仍处在经验阶段,训练理论的治理迫在眉睫。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时序法等研究方法,以科学技术哲学与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从方法论层面试厘清训练理论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向等问题。研究认为复杂性是认识训练规律的路径、科学理性是提升训练理论着眼点、学科交叉性是促进训练理论增长点、非线性是促使训练理论研究转型、整体性是表达训练理论的要义。通过提出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方法论纲领,以期加快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适应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需求;希冀训练理论对现代训练实践的要求做出科学地解释与说明,实现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混合方法是继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范式之争而形成的“第三研究范式”,它是在同一研究中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综合地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范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还未有文献对混合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丰富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体育科学的研究质量,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混合方法的来源、实质、类型和运用策略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译介,并将混合方法对体育科学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混合方法在我国体育科学的应用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体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论的沿革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当前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体育民族志是对与人类身体活动及其相关文化田野调查研究的真实记录、描述与阐释,以“异文化”研究来反思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形式的“他者”与“研究者”的本体论贯通;同时需实现从“关于身体的写作”到“通过身体的研究”的转变,进而实现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当今社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担当重任与发挥作用。对于实证、整体、相对的体育民族志方法的认知和理解需要更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创造质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人类学理论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与他者的关系等兼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体系,从而构成了在体育民族志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以CSSCI收录的相关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分析软件对1998~2015年我国运动训练研究的897篇学术论文及其相关参考文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力图揭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前沿和理论演进脉络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主要以运动训练实践为中心展开研究,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观念、竞技运动、竞技能力等四个领域。其中体育理论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基础,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训练观念主要是运动训练学知识的单维体现;竞技体育主要是对以往训练理论反思后步入深化阶段;竞技能力结构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演进中存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学科和内容单一等问题,理论研究主要源于问题的推测性,并缺乏复杂性问题的视角,以及较少采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在关键问题依旧缺乏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已影响和制约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面对训练理论的停滞不前,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破解运动训练理论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体育本质追寻的“自然体育”方法论源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体育”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体育本质,是体育的方法论、实践论,同时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文章基于体育本质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从西方“自然体育”思想的形成源头、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体育”思想两个维度,对“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进行了梳理和探讨.研究表明,“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诞生以来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表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自然体育思想及其方法论对我国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高校“体育+旅游”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外高校“体育+旅游”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成熟,课程设置机动多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企业反馈。我国“体育+旅游”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以及学校软硬件设施缺乏等问题。据此建议:我国高校在“体育+旅游”交叉学科人才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的有益经验与成熟模式,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完善高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旅游”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在体育休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休闲时代的来临,作为休闲内容之一的体育休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纵览我国体育休闲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对体育休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理论思考很有必要,为体育休闲研究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整合研究路径也势在必行.为此,文章对构建科学的体育休闲研究方法论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理性思考,同时,对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休闲所表现出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回归不仅是我国民俗体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当前这种回归却陷入“土洋之争”的对峙困境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症结进行论析,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流失、传统理论根基缺失、研究范式生命力缺失、研究定位迷迭的现实,剖析理论依附、文化失语、文化异化等问题;坚持学术批判与扬弃,构建自主学术理论;坚持整体思维的研究范式,促进研究范式多元互补;坚持研究内容的多元视角,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多元区域互动;坚持研究方法的交叉互补,拓展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与时代衔接。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借鉴国外职业体育先进经验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的现当代体能训练逐渐进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实践训练中。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国女子排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这与他们重视体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大众健身领域,普通老百姓对于增肌、塑型、减重、提高各种身体素质训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火热,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结果显示:(1)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历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论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4年;二是学习消化阶段:2004年后期—2008年;三是吸收应用阶段:2008年奥运会后—2012年;四是蓬勃发展与创新阶段,2012年奥运会后至今。(2)我国现代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二是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呈现“碎片化”状态;三是现代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四是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3)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路径:一是系统整合,推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二是重视体能教练员在训练中的地位,逐步建立现代体能教练培养系统;三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体育实践与理论是他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邓小平个人体育实践的经验总结、申奥情结,更包括如群众体育应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体育与政治的辩证相关等精辟的理论。研究及推广邓小平的体育实践与理论,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体育运动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各种体育史料和<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中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关于农村体育的学位论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农村体育立项为分析样本,从研究时段、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描述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进步与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和分析,由此对农村体育的未来研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法,对竞技体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竞技体育学是一门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竞技行为,逻辑起点为竞技,竞技体育学研究主要内容有竞技体育文化、竞技选材、竞技恢复、竞技训练、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竞技体育场馆、竞技体育产业经济、竞技体育科技、项群训练理论等。研究旨在构建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特定哲学思想和特定体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国际性体育实践和文化传播活动。如何认识、理解、借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 ,对我国体育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中国的体育理论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既不等同也不对立 ,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是中国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当下我国体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经历"现代性"充分洗礼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范式来完成体育课程质量的逾越急需现代性反思与探究。通过对近10年来后现代主义课程主张之描述和对传统体育课程"某些错误"的批判,指出游离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范式导致课程改革缺乏严密的理性逻辑和坚定的价值理念,揭示某些现代性误读所带来的危害,确认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返魅"必须扎根于现代性的课程基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审视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回顾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历史,呈现出内容上现状描述多,机制理论探讨少;多局限于体育管理操作层面,少有其社会文化深度之考究;方法上多倾向问卷调查,少有其他科研方法的借鉴与联用.前瞻: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象的把握上,而应探究其内在的发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从体育学科建设的视角对加强中国体育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通过一种深入的哲学思考并以一种他人可以理解并能指导行动与实践的方式进行阐释,是体育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出发点与意义所在。研究认为,国内外至今没有系统论述体育管理思想史的著作和论文,这使得我们对体育管理思想的历史演变的把握不完整,因此,加强体育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势在必行;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科内在建制存在不足、学科分类存在不足、学科建设创新不足以及体育史学科弱化造成的。鉴于此,建议对体育学科体系存在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管理思想史研究内容进行了规划:确立体育管理思想研究的前提、基本范畴与研究范式,梳理中国体育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确定影响中国体育管理思想的因素,探讨中国体育管理思想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旨在探讨群众体育及其政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参考.认为:新中国群众体育政策分为理论奠基、受到破坏、恢复和迅速发展3个阶段;中国群众体育政策要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实行不同政策,分类指导等.建议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群众体育政策,研究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