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研究方法,以温家宝总理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为例,对政治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建构信心话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明喻和隐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段,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们对明喻和隐喻的理解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鉴于明喻和隐喻在交际表达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两者的差别和联系作初步分析,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比喻句是以其表达的具体生动、浅显易懂而获得修辞价值的,小说《日光流年》中的比喻句却有许多不同,不再是浅显的比喻深奥的,具体的比喻抽象的,熟悉的比喻生疏的了,作者常常突破常规,在一些要素上发生变异,主要表现在本体的陌生化、喻体的陌生化、相似性的弱化三个主要方面上,十分新奇怪异而“无理”,产生荒诞怪异的审美效果,增大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带给读者陌生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4.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workers portrayed on television were often comfortable voicing disagreement to their supervisors but that disagreements rarely resulted in any change to the status quo. Organizational dissent, which by definition represents a challenge to the status quo, has been linked to a number of benefits for the dissenter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ers of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how dissent was portrayed on primetime televi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ssenters often approached supervisors who had the power to address the frustrating circumstance that triggered the disagreement but that dissent was instrumentally ineffective and failed to elicit emotional support from the dissent audience.  相似文献   

5.
拈连是基于语境的临时活用。语境支撑和超常搭配是构成拈连的基本要素。比喻可以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因此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就有可能出现形式上的重合。超常搭配的发生与否,为具体语料的归类提供了依据。从比喻到基于拈连的比喻,比喻的原型构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其本质是比喻构式对语境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管锥编》中的譬喻理论是以随文评点形式出现的。在三联书店2001年补订重排本中,《管锥编》(一)对譬喻理论的阐述较为集中,其他则较为分散。针对这种特点,攫住核心观点为要,对散见于文中的若干例证则从简处理,最终析出五条主要理论,即譬喻的功用、机制、特点、跨文化比较、局限及对策。这五条理论基本上可以涵盖《管锥编》譬喻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基于莱考夫的隐喻理论构架,本文从中英文化对比的视角对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当代认知观认为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英汉隐喻中的相似之处, 中英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不仅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结构, 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 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tentative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Owing to advances in technology,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相似文献   

9.
刘翌 《海外英语》2014,(21):264-266
This paper tentative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Owing to advances in technology,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Thoug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way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constructed and used, the two phenomena are intimately intertwined such that separating them is not only difficult, but also unnecessary.  相似文献   

10.
旨在用西方国家的认知隐喻理论分析长篇小说《围城》中英本的隐喻翻译。认知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它为文学的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这个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启示。从具体到抽象,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分析其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full-time employees were surveyed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factored into their decisions to express upward or lateral dissent. Employees rated considerations similarly when reportedly dissenting to either supervisors or coworkers, with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 considerations being comparatively stronger than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being perceived as adversarial and experiencing retaliation. A comparison across types of dissent revealed that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 and adversarial perception/retaliation were mor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when employees expressed upward versus lateral dissent. Additionally, results sugges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management and non-management employees weighed considerations when expressing dissent.  相似文献   

12.
借代和借喻是英汉语中两种重要的修辞格,由于二均涉及词义的转化,因此两种辞格容易混淆。本指出了借代和借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阐述了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本从两所构成的客观基础,两中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两的转换方法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链条隐喻"、跨域概念映射、认知突显观、相似性突显等理论和原则,本文具体讨论了指称人的动物隐喻的认知动因、工作机制和理解机制,为人类更好的认识自身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艺术创作超越不了物与情的关系,感物兴情是一个方面,托物寓情则是另一个方面。托物寓情以比为中心,其实质是由心至物,以物比心。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心的主导性,心为情动,情决定对物的去取。比在通常的思维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的。它必须与兴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托物寓情。就比而言,其有实比和虚比之别。实比是表,虚比是里;实比是理智,虚比是直观;实比是物,虚比是情;实比是狭义的修辞手段,虚比是典型的思维方式。它们始终是一体化的,共同承担着托物寓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用"三个平面"、"小句中枢说""篇章语言学"等语法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归纳、概括比喻各要素的"条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认知或语义上说,比喻的各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句法表现上,除了喻体,其它三者均可隐可现。就构成材料看,本体和喻体趋向一致;就句法功能看,二者常常成对出现。就语法性质而言,喻词有动词、助词,有的正在介词化中。另外,本文还对比喻进行了另类划分,如根据本体和喻体的性质或者说构成材料,把比喻分为"物喻"和"事喻";根据喻词的使用和隐现,把比喻分为全喻词比喻、准喻词比喻和零喻词比喻等。  相似文献   

16.
以戴维森、塞尔、克里普克和杜米特为代表的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日常语言,既重视逻辑分析又重视概念分析。基于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的隐喻研究发现,意义辨明论、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和概念图式对隐喻的判断、源域和目标域以及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福乐智慧》的与文化相关的文本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诗中的隐喻文本找出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规律,探究当时维吾尔民族的思维方式;二是探讨这些隐喻文本中体现出的经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儿歌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别选取160篇英文和300篇中文经典儿歌进行量化研究,阐述了该语篇类型中词汇语法层面的发展模式,探讨儿童语言理解力和不同语言模式的感知力,说明在英汉幼儿儿歌语篇中均存在人际语法隐喻。人际隐喻是英汉儿歌的共同特征,这就意味着儿童也在学习并体验同成人语篇一样复杂的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 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网络符合认知规律,有益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构建能力.本文探讨的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它派生的词汇网络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概念隐喻归纳测验,对不同语言水平的 251 名 1-4 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与 24 名美国大学生的概念隐喻归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 不同年级被试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 2)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概念隐喻归纳结果并未因主体的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1) 语言水平可能不是影响被试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的关键变量; 2) 实证数据并不支持认知主体心智中存在概念隐喻表征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