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essay claims that arguments about the genres of discourse contain as a crucial element an attribution of status, which involves a dialectic of authority and marginality. Rhetorical scholarship is often a reaction against the condition of marginality. Reflection on these matters illumines the ontology of rhetorical discourse.  相似文献   

2.
拟取“历时性”与“共时性”交融互摄的论证方式,从猴祖神话谱系中的人猿关系、变动不居的文学形象、人猿共融的生态图景以及形象演变缘由窥要四个维度,就文化视阚中的人猿关系、猿猴形象及其形象嬗变根由进行检视和论析。基本的论旨是:在未获得科学破解和学理厘清前,人猿关系既亲且疏、难以言说、甚为尴尬,文化视阁中的猿猴形象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一种变幻不定的情势。如此的情态,随着时代的演进,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逐渐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原理对数学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它指出了数学研究的源泉 ,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数学选题应注意的社会条件 ,我们要使数学为自然、人、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 .  相似文献   

4.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he critical appreciation of poetry at both A/AS and university levels. To support and illustrate this view, it presents a model analysis of George Herbert's sonnet ‘Prayer’, which has been prescribed for study at both levels; its distinctive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features render i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an integrated ‘lang‐lit’ analysis.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典型推理方法叫推类或类推。要解读"推类",唯有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入手,考察中国古代"‘类’的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类同观"、"类别观"、"类法则观"、"类同理同观"、"类整体观",比较了中国古代"类"的观念与西方"类"概念的差异,就能说明中西推理类型或逻辑类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meritocracy as it impacts our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ing. As college educators, we have come to realize how little students have been challenged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notion of meritocracy. Seeking to understand why this is so and what we can do to engender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how social class is structured and perpetuated across generations, we present an assessment of why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believe we live in a meritocratic society and how college educators can use specific activities to complicate this view. As we do this we include evidence of how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mobility are structured and why an adherence to meritocracy is, we believe, an anathema to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英语和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表达都蕴含了大量的概念隐喻模式,通过将两者比较,可以发现彼此之间存在较多共性和相对差异。通过对这些共性和差异的一系列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英汉“悲伤”情感概念隐喻所暗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确立白领女性成为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女性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企业实践所证实了的,为此要冷静地分析白领女性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我国财产税体系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内外有别显现的弊端,并借鉴外国财产税征收的通行做法,来探讨怎样统一内外有别税制,重建我国财产税体系。  相似文献   

10.
撰写《梁启超评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深入学习与感悟梁启超学术与思想的过程。梁启超以救亡和“新民”为己任,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与思想成就曾受到了不应有的冷漠甚至否定。回顾百年来我国社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更会觉得梁启超学术与思想具有久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分析美学在20世纪后半期的崛起以及其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清算,文学艺术的批评问题在逐渐受到冷落。整体上说来,分析美学家大多摒弃了文艺批评的普遍性,而将文学艺术的批评归结为个人的趣味好恶,走向了批评的取消主义。然而,取消主义者看不到趣味的二律背反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因而不能真正从理论上取消文学艺术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文学功用很多,情感抒写则是其本色行当。对于诗歌抒情方法的分类历来争论不休,总体来说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案例以及抒情方法主要特点将间接抒情细分为六大类,即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相似文献   

13.
西方语言为字母文字,因而英关人长于语言思维;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音、形、意互相联系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关人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富于视觉经验的中国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动英美人的形象思维成为化解障碍的关键。绘画作为一种介于文字与视觉之间的叙事形式可以对原诗视觉经验进行有效还原,使英关译者形成特定的心理图像,完成词汇与图像的对应,帮助英关译者形成对原诗歌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符际翻译方法辅助语言翻译,从而达意传神,以达“等效”。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来我国城乡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方面的差异一直在缩小,到2010年时差异已基本消失。就入学机会的质量而言,重点高校中城乡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异是先扩大后缩小;而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中的入学机会差异一直呈现出缩小的态势。今后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增加农村子女入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同时提升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城乡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方面的均等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阿勒坦汗法典》是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制定和颁布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旨在推行政教并行政策,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该法典对有效维护阿勒坦汗的统治,促进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以及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蒙古后世立法和法典编纂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创作中 ,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艺术拓进精神 ,于总体写实的基础上 ,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要素渗透于创作机制 ,把现实与超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真实与梦幻组接在一起 ,融合为一体 ,绘就一幅色彩繁复而特异的民族历史画卷。其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的熟练而极富表现力的运用 ,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 ,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增强 ,使我们充分领略到作者“放开”了的“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17.
18.
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校应用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校大学生同样责无旁贷。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现场观察,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四较差”、教师教学“四不足”的问题。文章基于在校大学生的视角,提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建议,以期改变教学困境,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9.
储福金的小说《黑白》,题材独特,是写围棋文化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把棋事、家事、国事纠结在一起,借助围棋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由此孕育出的文化人格。通过对陶羊子等棋人命运的述说,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形象内涵丰富,语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并将象征手法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小说具有了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哲理色彩。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过程的技术影响可从三个层面考量:产品生命周期的排放叠加,技术群的集成环境影响,以及技术-经济体系环境影响的产业放大。气候变暖过程是气候风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变化过程。临界过程是临界点和转换期的统一,临界点代表了人类活动的限度,转换期提供了生态风险防控的可能性。防控气候风险需要建立一种临界思维,这是一种关于危机、预警和主动防御的思维。为了防控气候变化的临界风险,从技术产品的供给侧考虑,有必要通过低碳化的技术创新完成生态化的技术迭代。从温室效应的社会建构考虑,每个地球人都承担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安全运作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