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者”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者”、“顺从”的“受教育者”、“适应”的“受教育者”、“投机”的“受教育者”和“反抗”的“受教育者”。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者”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文选” 注释中的“择”“太史公”“物”“戎马之地”“横”“仰”“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伍”、“引决自裁”、“鄙陋没世”、“负下”“以”“岂其”“投刃”“通习”“加”“导”“舍”“路”“烈””疾”“完”“行”“治、乱”、“物”,等条,提出了异议,并作了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3.
暑假本应是学生们放松、休息、愉悦的时间,可是许多人已把“暑假”念跑了调——有人把它念成了“书架”,有人把它读成了“书夹”,有人把它当成了“书假”……孩子们盼望的“快乐轻松的假期”“色彩斑斓的假期”变成了泡影和无奈。把“暑假”读成“书架”、“书夹”“、书假”的  相似文献   

4.
唱了“我的太阳”、唱了“曼侬·莱斯库”,唱了“卡门”、唱了“蝴蝶夫人”,唱了“弄臣”、唱了“马可波罗”,还有威尔弟的“安魂曲”,还有罗西尼的“弥撒”……这样的歌唱家,你能说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唱家吗?  相似文献   

5.
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反串”、“串演”、“会串”、“彩串”和“串座”等词义的误解误用现象,并从心理和语用角度对词义误解误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于”与“於”某晚报曾登载一文,四次提到战国时期一个历史人物樊於期,四次用“于”代“於”。想来并非误排失校,而是原稿就是这样写的。作者、编者是把“于”字当作“於”字的简化字看待了。是的,“於”已给简化成“于”了。但须知,“於”也有不能简化的时候。“於”有三种读音:yú、yū、wū读yú时,“於”通“于”,成了“于”的异体字。简化了的“於”,①作介词:如“对于”、“关于”、“出于”、“胜于”、“于是”等。②作后缀词:用于动词后缀的,如“合于”、“属于”等;用于形容词后缀的,如“勇于负责”、“易于了解”等。凡读wū、y…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疲”、“倦”、“困”、“极”、“劳”和“差”、“别”、“异”、“殊”、“觉”、“乖”二组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教材资源开发——你用“对”了吗?学具资源开发——你用“足”了吗?课件资源开发——你用“活”了吗?现实资源开发——你用“好”了吗?生成资源开发——你用“心”了吗?数学教学离不开资源。只要有事物、人员、环境的存在,就有教学资源的存在然而,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更高效,那就必须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深加工”,使其变“暗”化“明”、转“劣”为“优”、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用“对”、用“足”、用“活”、用“好”、用“心”,以克服对教学资源表面化、形式化的操作,防止蕴涵其中的深层次教学资源无端地埋没或无形地…  相似文献   

9.
走出了考场,就是走出了昨天的梦境。七月,我们放飞心情!不再去记它“七大洲”、“四大洋”,也不再管它“诸子百家”、“战国七雄”;暂且告别了,你“牛顿”、“达尔文”、“门捷列夫”;还是再见吧,什么“ABC”、“之乎者也”、“解析”和“求证”……打开录音机,让空气洋溢出天王、歌后的乐音;手握“摇控”,把视野带入孙悟空大战圣斗士的画屏,炙手可热的小册子  相似文献   

10.
一、把握特点,突出重点 1.体现了二年级识字高峰的特点①减轻了份量,减缓了坡度,减少了重复。课文由6课减到5课;词语、短文都注了拼音,合并第3、6课;识字量减少了12个,删去了偏难的“萧”字;②内容更接近儿童生活。删去了儿童少见的“笙”,换上了“二胡”;删去了“挖坑”,换上了“撒化肥”(使农活名称系统了);③强化了“词形”,加强了课文的前后衔接。“管”改为“黑管”,“笛”改为“长笛”;增补了“胡”、“钢”、“肥”、“撤”等字,为学习第3课按部首归类识字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九年秋季的小学语文课本是就一九五八年秋季的本子加以修订的,换了一部分课文,修订了一部分课文的文字,相应地修改了一部分练习。初小第一册,准备课和拼音字母两部分没有改动,文字部分仍旧是三十八课,换了三课:去“妈妈做饭”、“红眼睛“、“吃吧小猫”;换入“我的家”、“丰收”、“大雪”。第三册仍旧是三十五课,也换了三课:去“中秋节的晚上”、“剪树叶”、“冬耕”;换入“解放军保卫着我们”、“电话”、“瑞华的梦”;并且把“猴子捞月亮”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运用杭州“儿尾”方言描写了。红弦儿”、“女孩儿”、“小娘儿”等众多的“孩儿”形象,创造了一个“孩儿世界”。又描写了如“猴儿”、“鹿儿”、“兔儿”等走兽类动物;“麻雀儿”、“鹰儿”等飞禽类动物;“啄木虫儿”、“苍蝇儿”、“蛾儿”等昆虫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13.
简单回顾了中国画的历史,着重介绍了谢赫所归纳的美术创作的“六法”,即“应物象形”、“传移摹写”、“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给中国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走出了考场,就是走出了昨天的梦境。七月,我们放飞心情! 不再去记“七大洲”、“四大洋”,也不再管“诸子百家”、“战国七雄”;暂且告别了,“牛顿”、“达尔文”、“门捷列夫”;还是再见吧,什么“ABC”、“之乎者也”、“解析”和“求证”……打开录音机,让空气中洋溢天王、歌后的乐音;手握遥控器,把视野带入孙悟空大战圣斗士的画屏;翻开炙手可热的小  相似文献   

15.
"迤逗"析义     
文章对古代文本中“迤逗”一词的意义和用法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归纳出“游玩”、“观赏”、“逗留”、“拖延”、“蹉跎”、“消磨”、“纠缠”、“缠绵”、“作弄、调戏”、“撩拨、引惹、勾引”诸义项,并发表了某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上说,“感到”侧重于表达“心情、体验”,“觉得”侧重表达经过思维分析的“道义评价、事态判断”,“感觉”则侧重表达“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从功能上说,“感到”后可以直接加“了”、“过”等助词,“觉得”、“感觉”后不可以直接加“了”、“过”。“感到”可作定语,可加名词性宾语。“感觉”可加补语、宾语成分,可作名词。  相似文献   

17.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陈述了对“信”、“达”、“雅” 之间的辨证关系的理解,肯定了译文“雅” 处理的必要,从“正畸”,“锻词炼句”,“抽象”,“译文的形象化”,“雅俗得当”五个方面阐明了“雅” 处理与提高译文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诗歌涵盖了诗、歌、谣、讴、辞、吟、诵、颂、铭、箴、言等种种形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大体而言,它们有的属于“诗”,有的是“骚”,有的则归于“赋”的范围。因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骚”首先突破了如《诗经》十五国风重章叠句的特征而继承了“诗”副歌体的形式;其次是“赋”发展了“诗”独章的颂体式又借用了“骚”的结构,使“赋”与骚体诗有着形式结构的沿袭;最后在“诗”与“骚”的基础上,“赋”又吸收了问对散文结构特征与“诗”‘“骚”画境,从而形成了其后的散体“赋”与先前辞赋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推进,催生了一系列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如开放教学,主体教学,合作教学,体验教学等。语文教学与以前相比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了,学生不再机械呆板了。正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不经意间一回头,发现我们的教学已从过去的“鸭子”四部曲(“赶鸭子”、“填鸭子”、“考鸭子”、“呆鸭子”)变成了现在的“猴子”四部曲(“诱猴子”、“喂猴子”、“耍猴子”、“懵猴子”)了!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