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修辞的基础,是类比联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是建立比喻的基础。古往今来的作家创造了无数绝妙的比喻,我们认识其中的奥妙,在作文时能够增强想象力,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比喻由本体(被比喻说明的事物)、喻体(用以说明本体的事物)和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构成,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现在我们从联想的角度,把比喻重新分分类。第一类:本体是抽象的事物,喻体是形象  相似文献   

2.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3.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人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淡,还有的把象征误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比喻修辞中的借喻与象征有相近之处,它们都是借用某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但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不同事物,只在某一方面打比方,意义比较具体明确。而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的意义则不十分明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运用这种修辞格,能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还能把各种景物描写得绘声绘色,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向往。比喻句有三个要素,这就是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喻体),以及联系这两个事物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词)。根据这三者的关系,划分比喻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而根据比喻的作用,分析比喻句所包含的内容,比喻句又可以分为喻人、喻事、喻物、喻景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7.
论比喻(下)     
<正> 把作比和被比事物联系起来构成比喻辞格,有各种表达方法。《修辞学发凡》根据不同的表达方法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以后讲比喻的,大都沿用了这种分法。但是,事实上这三种表达方法远不能概括现代汉语比喻辞格的种种表达方法。于是,有人想出来一些弥补办法。例如曹毓生《现代汉语修辞基础知识》就在“比喻的基本格式”(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外还列有“比喻格式的变化”——包括“紧缩”和“扩大”的格式。这是看出了矛盾,但未找到妥善解决矛盾的办法的具体反映。实际上它并没有摆脱《修辞学发凡》定下的框框。  相似文献   

8.
借代和借喻是修辞学中两种较为难辨的修辞法。下面选用一些典型的例子同大家探讨。要区别这两种关系,必须先分析它们各自的表现方式:借代,舍去事物的本体名称,借用另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把本体事物改换说法。这就是借代。例: ①李大个子不在家,刘德立媳妇代他挑了一个灰不溜的白骟马,拴到他的马圈里。 (周立波:《分马》)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李大个子”是借用人的特征;例②“银的和铜的”指的是银元和铜板。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说出本体,只直接把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上面例③的“厚障壁”是比喻“我”和闰土间产生的隔阂。例④的“阎罗”比喻反动派的头子  相似文献   

9.
借代和借喻是汉语修辞格中两种常见的辞格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因二者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教学中都把二者作为首先要讲的辞格。这两种大家熟悉的辞格 ,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比喻是用于和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却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 ,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 ,俗称“打比方”。借代是借用与表达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代称表达对象 ,使话语具体鲜明地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的一种修辞格。在语言实践中辨认二者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有时不易分辨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圆规”,就是使用了借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说的省略比喻词的比喻,并不包括借喻。借喻压根儿不需要比喻词,而是直接用喻体取代本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鲁迅《故乡》)此句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借喻不仅不需要比喻词,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省略比喻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喻词都齐全的,比如甲像乙;暗喻喻词是是、为,比如你是红花,我是绿叶。借喻则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比喻的事物即喻体。比如下面故事里的这副对  相似文献   

12.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13.
比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结构形式不同,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除此之外,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变式,主要有如下10种:  相似文献   

14.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5.
<正> 比喻造词法是修辞学造词法的一种,许多学者都承认汉语里有许多词是用比喻造词法创造出来的。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中说:“比喻造词法的特点是,用他事物的形象来指称本事物,而且本事物并不出现。这就是修辞学上的‘借喻’。……比喻式的词只能借喻体表本体,不然就是造句,不是造词了。”任先生在该书中还讲到比喻造词法,孙常叙先生的《汉语词汇》和王勤、武占坤先生的《汉语词汇》都称为比拟造词,和他讲的相同。限于条件,我们没看到过这两部书。近读史锡尧先生的《动词、形容词的比喻造词》,觉得对什么是比喻造词,认识并不一致,对某些具体词例的分析也并不尽同。史先生说: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班许多同学对修辞格中借代和借喻、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总搞不清,请您给予答复。敬礼! 安徽桐城师范吴永胜吴永胜同学: 借喻和借代都属于材料方面的修辞格。借代同借喻有相同点,都是用另外的事物直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性质上相似点或相合点,如:  相似文献   

17.
词的比喻义跟作为修辞格的比喻极为相似。它们都是在已有旧义的基础上产生新义,都能给语言“调味”,变平淡为鲜美,增强语言的粘性与张力。但它们在同中又存异,教学中如等闲视之,往往会使人扑朔迷离,难分经谓,请看下例: 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②“它要是高兴,……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 例句中的“碰壁”与。梅花”到底运用了词的比喻义,还是使用了比喻手法(借喻)?词的比喻义与比喻  相似文献   

18.
修辞手法     
比喻考点分析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它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物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19.
翟国胜 《成才之路》2012,(15):81-81
一、巧用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董,用乙事物来说明或者描摹甲事物。用好比喻,常使讲话十分生动。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普通人因其深奥难以理解。就要求他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相对论。他说:“比如说,你同最亲近的好友坐在火炉旁,一个小时过去了,你好像只是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自己孤伶伶地坐在热气腾腾的火炉旁,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觉得像过去了一个小时之久,这就叫相对论。”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十分高深的科学理论表述出来,浅显易懂。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定律。如讲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时。可以把化学反应过程比喻成翻越一座山的过程,把活化分子比喻成学生,把活化能比喻成学生所具有的能量;在讲SP杂化时,把杂化轨道的组成成分用混合面馒头中白面成分占多少,玉米面成分占多少来讲解,这样讲述学生对知识理解得容易,掌握得牢固。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吗,我们熟悉的成语里有 很多都蕴含着修辞手法?请看-- 比喻:呆若木鸡(明喻) 草 木皆兵(暗喻) 和璧隋珠(借喻) 对比: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人面兽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对偶:日月惊天,江河行地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