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教”是为了“导”,“导”是为了“学会”、“会学”。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变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会学”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3.
学消费是现代艺学中的术语,任何学样式的产生、流变、盛衰,都与其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学消费角度看,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兴盛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学革命理论是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学”观点,确定了新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学的哲学基础,倡导平民学和贵族学的融合,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学欣赏是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学的社会职能发挥的必须过程,儿童学的欣赏如是。儿童怎样欣赏学,一两岁、五六岁的“小不点”们的学欣赏活动将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成人应该给予怎样的帮助,本对幼儿学教学和幼儿学欣赏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观其会通探其精微--关于《易》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易》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问题,对历代学者就《易》学与文学之“会通”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了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如何辩证地认识与处理“会通”关系,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0-102
本通过举例分析了学翻译中的意象结合、异化与归化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学翻译的操控,同时指出学翻译实际上是化的传导,译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化因素,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译出精品。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文学的"再政治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过度的“去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自觉”的日渐匮乏,是“革”后中国的“纯学”观念与实践的致命问题。当代中国学要重新恢复自己的活力,应该在捍卫学自主性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学与现实间的复杂关系,自主性地介入政治、介入历史,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再政治化”。  相似文献   

10.
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学观的灵魂。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和被侮辱”,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学研究会以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于近年来中国现代学史研究方式的反思,折射“21世纪论”的未来走势,从而部分地反映出“21世纪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21世纪论”出现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始于海外,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的研究也有了重要的进展。在此大背景下,进入21世纪后,特定时空下的伪满洲国文学状况的研究,也有了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正视并发掘这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例如,近期重要成果之一的《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1]一书出版,可视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节点。但是,文学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文学史格局在发生突破时,经常会产生新的理论悖论或是困惑。论文借这本专著出版的契机,就近年来伪满洲国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此项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女性作家和批评家的声音仍很边缘化,如何改变这一窘迫状况,是目前女性文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女性写作的角度看,女性作家要走出男性霸权的樊篱,凸现生态意识,树立“生态写作”的观念。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女性批评家要整合东西方文化,树立“生态批评”理念。具有商业机制的编辑、出版这类中介机构,在运作过程中,要突破男性视阈的重围,凸现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史料建设、文学史的建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其研究,从而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并把世界华文文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文化价值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热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当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应该对未来有所预设与规划。中国文学 在21世纪将以何种姿态出现,发展趋势如何,本文大胆作了预设,并认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 趋势是以现代化作为总的努力方向,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人性因素的进一步展示,表现形式 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中文专业办学陷于困境,其根本的症结在于百年中文专业教育从西方引进的学科理念:纯文学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21世纪,缺乏实用性的狭隘的纯文学观念已经成为中文专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突破纯文学,回归大文学传统,依据大文学观念重铸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用以指导人才培养,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才是中文专业办学的根本出路,才能有效实现就业的大口径,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冯茜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98-99,102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需要进行教学重心、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从而适应21世纪的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中国文艺学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一直是学界不断探讨、研究的新课题。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中国文艺学;坚持中国化、民族化原则,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今文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利益作为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着眼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翻译文学历史悠久,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更为复杂多样,翻译文学因而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发展概况的扫描,揭示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特点,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