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和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中作出应有贡献.基于此,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方略应从中国入、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展现中国国民形象为前提,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为根本,以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为核心,提倡文化自觉的思想,体现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搭建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现厚德载物的胸怀,树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方芳 《池州学院学报》2023,(4):106-108+138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生态、格局、手段等发生深刻变化,安徽红色文化传播面临传播主体分散、传播内容繁杂、传播形式固化、传播渠道单一的困境,制约安徽红色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构建多元化红色文化传播主体、深耕多层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打造多维式红色文化传播形态、搭建全覆盖红色文化传播矩阵是全媒体时代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太极拳的网络传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太极拳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的负面舆情。对此,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对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之中,使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之间对太极拳产生了严重的偏见与误解,随之带来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形象损坏等传播危害,不利于太极拳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培养太极拳精英群体,助推太极拳服务于民,彻底整治太极拳传播乱象,合力搭建太极拳信息平台,才能积极应对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和谐有序的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秩序,建构全新的太极拳形象,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6.
北京中外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被誉为国际间交往的“第一媒介“。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中外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搭建了以体育、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国际化社会交往平台,对北京打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北京中外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模式包括:政治模式、体育人才交流模式、体育赛事推广模式、体育文化创意经济模式等,其发挥着促进中外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与接纳,展示现代中国人文风貌和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体育文化创意的相互影响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商标在市场经济时代日益重要,对某些公司来说,它甚至是最有价值的资产。商标命名的内涵包括相关性、易记性以及独特的形象。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商标名必须具有顺应性,即符合特定的社会动机。具有适应性的商标名称不仅能使商标更具吸引力,也推动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商品销售。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和分析中外两篇研究网络谣言传播的论文,从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视角进行阐述和对比,介绍中外学界对于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武术谣言传播是武术传播研究的新领域,主要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对武术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归类影响力较大的武术谣言案例,探讨武术谣言的生成机制并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结论显示:武术谣言不但易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对于中国武术形象的塑造、精神的缔造,以及大众传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充分认识到武术谣言的危害的基础上,最终提出迈向武术传播的“深度安全”之路的社会学规避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勃兴引发了用户传播行为和身份的转变,传播行为转变成体育数字资本增值与扩张的劳动行为,身份也由用户变成了劳工。本研究沿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深刻辨析当前互联网体育传播中的用户劳工问题,进而提供一个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研究认为:体育数字劳工的形成过程是互联网体育传媒无偿占有体育用户数字劳动产品,将用户变为商品和劳工的过程。在用户劳动形式上,媒体平台通过众包模式、游戏玩工化以及情感商品化等策略,将用户的劳动行为纳入到平台商业化的结构中,获取劳动价值。基于此,文章最后为体育用户寻求自由抗争策略以及实现体育平台良性发展提供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1.
如今已是全球化的新时代,人们的跨文化意识愈来愈强烈。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品牌名称中所蕴藏的文化观及地域文化,并且结合品牌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探讨品牌名称之后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播学视角,围绕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国家形象定位具有一致性,我国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能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塑造我国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根据传播学"5W"模式提出:在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过程中,加强传播主体建设是基础,精心打造传播内容是核心,发展产业化、现代化传播体系是高效路径,关注和研究受众是效果保障,及时跟进和深入分析反馈结果是关键.旨在为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进行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和树立国家形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传媒的传播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内容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电视节目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大众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体育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与体育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同时也有传播上的困难。本文首先对所要探讨的体育文化进行界定,分析电视媒体在传播体育文化过程的作用以及自身的不足。同时,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作为代表性电视媒体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并提出了最大化体育文化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从1982年以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学从武术国际传播发展的角度,揭示武术传播的规律;文化学通过对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武术国际传播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传播学则围绕传播的构成要素,系统考察了武术国际传播过程,并深入分析了武术国际传播系统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受到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限制,研究尚有待深化,特别是在武术国际传播发展中的受众群体这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阈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精品力作,需要能够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名片"。鉴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中国武术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总结武术发挥中华文化"名片效应"的独特优势、意义及传播策略,为把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应当研发出全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丰富国际汉语教材内容.当前,出版行业应当承担使命,建立和维护国际汉语教材出版,传播中国声音.通过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教材编写模式,促进国际汉语教材出版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来华留学生的体育教育进行研究,旨为留学生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结论:医学留学生的体育教育,应以中外体育文化交融为视角,兼国际性、民族性于一体,构建独具特色的医学留学生体育教学模式。建议: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医学留学生的体育教育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体育国际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攸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当前,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诸多现实挑战与理论难题。研究以1999年正式申办北京奥运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时间节点,在梳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主要议题的基础上,将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体育国际话语权、体育赛事与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在研究设计的整体性与规划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提出学界应注重体育国际传播的交叉学科属性,拓宽研究视野,推动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探索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综合研究模式和多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