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亟待开展的大学生诚信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信用问题日益引起人家的关注,诸多信用缺失的案例时常见诸媒体报道,如:假冒伪劣商品,企业间的拖欠账,贪官污吏的腐败,足球比赛中的“黑哨”,等等,这些表明,信用危机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信用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立国之基。《论语》中所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将信用在国家中的地位与“食”“兵”…  相似文献   

2.
在“N1 使 N2 V”句式中,“使”是动词还是介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分别从对“使”是介词的否定、正面立论、类比推证以及“使”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使”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汉语言“使”字句的使用比较典型,有其特殊的语法功用和意义,详细探讨“使”字句在句法要求上的特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及其特点,“使”字句在句法要求上的特点,对于恰当掌握、使用“使”字句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燕凌 《成长》2006,(2):81-82
“恋足”通常被称为“恋足癖”,一直以来都被作为一种心理疾病被医生治疗。“恋足”即对对方的脚感兴趣,伴有强烈的性冲动,甚至能从中得到性满足。有的人通过凝视和亲吻足无需摩擦生殖器就能达到高潮射精,而有些人把足作为唤起性的手段,还需要生殖器的摩擦来达到性高潮。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在“以足投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目前的竞争态势。首先介绍了“以足投票”理论的含义,然后分析了图书馆引入此理论的可行性,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的竞争态势,最后指出图书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唐代地方运使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有中央运使和地方运使。地方运使与中央运使的区别,要把运使的本官行政空间属性、职能和施政范围三个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唐代地方运使可分为三种类型。陕州和河南运使,是“漕达于京师而足国用”的一定时期内固定的地方运使。河西、朔方、代北、范阳和平卢淄青运使,是在边境方镇,为“漕以自资”或物资交换而设,多由节度使充任的一定时期内固定的地方运使。鄂州运使和淮颍水运使,是两个较特殊的地方运使。  相似文献   

7.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材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率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溃腐,奎白转运使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1)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相似文献   

8.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9.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发现了两种罕见的有铭尖足布 ,十分珍贵。一种是“剌人”耸肩尖足空首布 ,“剌人”即“列人” ,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城市。另一种是“  寸甫”字平首尖足布 ,“  寸甫”读为“博” ,也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道题:关于对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最准确解释是A.军队和老百姓是胜利的根本保证B.民兵是夺取胜利的基本力量C.武装民众是胜利的根本保障D.政府和军队是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高中教材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叙述为:“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  相似文献   

13.
“晏食”和“晏朝(zhāo)”是古汉语中两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对于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晏食”的书证来自《淮南子》,而《淮南子》中的“晏食”指的是“食时(辰时)”过后未至“隅中(巳时)”这一时段。其时太阳刚运行到东南方向,约在今上午9点左右。“晏朝”指的是过了“朝时”之“正中”,将至“食时”的这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西周、春秋时的“行人”乃是出使到别国的“使者”,担负着各种不同的外交任务。本文通过探讨春秋时“行人”的身份、职责及“行人”的言辞等等,了解到“行人”言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行人”的所作所为不仅对自己的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三伏”即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节,这是广大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实。如何“数九”和“数伏”?  相似文献   

16.
释"兵"     
在古代文献中,“兵”经常用作名词,指兵器、武器,军事、战争等等,因此认为“兵”的本义是个名词,但是通过考察字形、查阅古代文献,发现“兵”的本义应该是个动词,指手持兵器。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详细地论证。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使动构词后的意义虚化而来。两者具有词义上的衍生关系,而不具有结构上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老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19.
《论语·颜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贡问政。子(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读了这段记载后,反问:“使治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立?”在封建社会里,“礼义”是什么货色,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这里要说的是:王充这种不以书上说的是为是、非为非的大胆怀疑的精神,倒是很值得我们在读书、学习时效法的。古人不是说:“学则须疑”吗?这就是说,读书要多动脑筋,主动地提出一些疑问来,并且追根穷底,一直到弄明白了为止。这样对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