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相似文献   

2.
基于《宋代闽音考》之推论,以现代闽南方言潮汕话、海南琼文话为今音佐证,进一步阐明宋代闽语流变的一些主要特征:一受宋代通语的影响,宋代闽音韵调流变与通语演变态势趋同;二宋代福建文士诗文用韵方言入韵,在文献中保留了宋代闽方言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部分特征。文献研究是语音断代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宋代闽音考》之推论,以现代闽南方言潮汕话、海南琼文话为今音佐证,进一步阐明宋代闽语流变的一些主要特征:一受宋代通语的影响,宋代闽音韵调流变与通语演变态势趋同;二宋代福建文士诗文用韵方言入韵,在文献中保留了宋代闽方言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部分特征。文献研究是语音断代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南宋鄞县陈著诗歌1248首,共1371个韵段,系联为18个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押现象。陈著诗歌用韵丰富了宋代诗文用韵研究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宋代通语及方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元代江西四位诗人1129首古体诗(含1970个韵段)的系联、考察,发现其用韵共分22部,对比《蒙古字韵》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分部,与之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元代江西诗人基本上是以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为基础来押韵的。元代江西诗韵也反映出江西方音以及南方方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古体诗与韵文用韵共分25部,大都为部内诸韵相押。但亦有部间通押的特殊韵例现象。这些韵例或为仿古,或为临时通押,有些则是对唐五代通语语音乃至湖北方音的真实反映。对这些特殊韵例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归纳其出现的不同原因与其所反映的语音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所作近体诗基本依其时功令而押,但亦有不合官韵规定的出韵、借韵现象,这些通押现象不仅可以反映唐五代通语在韵类方面的某些特征,某些特殊韵例更是流露出唐五代湖北方音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0.
韵文韵字的分析对韵文韵系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文章在穷尽考察宋代潼川诗韵的同时注重特殊韵字,现取特殊韵字若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毕节方言词汇的来源较为多元化,既有普通话转借词语;又有借自四川方言、贵阳方言、湘赣方言、吴方言的词语,还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的语汇以及新造词语。它们共同形成了毕节方言词汇的来源系统。在这些来源中,又主要以普通话词语和四川方言词语为主。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移民的影响,文化教育及中心城市的影响,地域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陈第327首古体诗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特殊韵字和特殊韵例,从中探寻陈第古体诗歌存在的拟古现象和体现出的方音影响。陈第的古体诗特殊用韵情况可能反映出了明代末年福州方言的某些实际语音情况:明万历年间福州方言至少有部分江韵字已经完成了韵母从o到ou的转变;庄组支韵字"史"在福州方言中押入鱼模部的时间较晚,到明代末年仍未完成;尤韵"妇"字和侯韵"母"字在福州方言中已经归入鱼部。  相似文献   

17.
元曲作家在创作时以口语入曲,故而元代的许多语词现在仍然保留在一些北方方言之中,南阳方言中即保留了部分元代语词.  相似文献   

18.
以梅县话为例,客家方言古语词的特点主要有:在词形上以单音词居多;在词义上以保留古义多,发展新义少;在历史层次上以隋唐以前的古语词为多,其次是宋代的古语词,再次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古语词;在和周边方言的关系上表现为与闽语共有的古语词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