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了天上的"月亮"会和人世间的这些情结联系,认为"月亮和母性"、"月亮与团圆"的内在联系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在这种心理因素作用的暗示下,"月亮"话语缠绕着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2.
《诗经》时代,战争、徭役相当频繁,其承担者——士兵,长年在外奔波,久役不归,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日夜操劳,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对故土怀有深挚的感情,长久离家。必然会产生一种思念之情。二是“孝”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侍奉双亲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长期服役的人来说,久而不归,以致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因此,难免会产生浓重的思乡怀归之情。  相似文献   

3.
乡愁情结是台湾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女性特有的气质,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女性乡愁学在坛上开了日后4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花间集》中屡屡出现的江南美景、风物、人情等意象反映了积淀在花间词人心中的“江南情结”。这种情结是花问词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体现,它的产生与“江南”在中国文坛上的传统意义、当时西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寄托了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清平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对非理性义产生的影响出发,重点对谐音、缩写、重叠、混合等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进行描述,由此更深刻地揭示网络话语在网络世界中感情方式的传达。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9土文学作家。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永远怀着对故乡的挚爱和对湘西的深情:由对外在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致和人事风物的描绘,到边地民情风俗的分析考证;从对各类人物的洞悉塑造,到对理想、自然人性的挖掘和赞美;从对湘西贫穷落后的深深忧虑到强烈而不卸的责任意识等,无不流淌着浓浓而不衰的湘西情怀。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故事结局颇耐人寻味。但是,从分析小说人物特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并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结构来探讨和阐述该故事结局的内在逻辑,显而易见主人公麦吉之死系主人公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死亡情结"所致,而非单一或偶然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以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来对幽默话语进行实例分析,解释幽默的致笑机理,以促进人们对幽默的理解、欣赏及运用。  相似文献   

9.
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接续词对话语理解的制约作用,并讨论了适当关注接续词作为听力理解的一种主要策略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生活际遇、民族文化负重、悲剧美学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悲剧心理 ,具有放逐的失落、选择的艰难、悲剧美学意识的自觉等特征。形成无事的悲剧、微笑的悲剧等风格范型  相似文献   

11.
家园曾是女性写作批判的一个焦点,反叛家园似乎是女性获得独立的主体身份的标准姿态,而实际上眺望家园乃是女性写作更为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的背景。但女性必须以主体的身份进入未来之家,在人性发展的更高层次上追求两性的平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质朴与温暖的乡土佳作。译者在处理该书乡土语言翻译时,策略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还尽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予以再现,让译入语读者更为准确全面地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边城》两个英译本的个案分析,探讨了乡土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总结了不同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及方法,从而探究中国“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及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这一民族心态和国民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嬗变均产生巨大的影响.英国四面环海,整天和海洋打交道的英国人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岛国意识,这种岛国意识在英国后来所进行的殖民扩张中不断得到加强,并从民族意识逐渐上升为民族自觉,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岛国情结”作为一种深埋于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文化积淀,甚至制约英国的外交策略.“岛国情结”成就了英国人的帝国美梦,却也加速了其美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5年期间,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的情况进行历时性梳理回顾,并归纳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话语建构议题、话语建构风格在各个时期之间的变迁情况,从而厘清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发展脉络.研究结论:(1)话语建构主体渐趋多元化,每一类主体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主体,最终将中国足球话语建构的大门完全打开;(2)话语建构议题逐渐上升为"基于足球而又超越足球"的社会公共事务议题,使得中国足球话语建构体现出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怀;(3)从无感情色彩的话语建构风格逐渐变迁为基于主观判断的讥讽、暗喻、以偏概全的话语建构风格,彰显现代社会的批判精神和话语民主意识;(4)在漫长的新中国足球话语建构过程中,话语建构主体、话语建构议题、话语建构风格发生着动态的变迁,勾勒出一幅动态的中国足球话语建构图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话语嵌入和话语突围进行研究,意在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逻辑理路、为策略行动提供现实指导。首先,在分析话语嵌入和话语突围内涵释义的基础上,论述了从话语嵌入到话语突围何以成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逻辑理路,进而详尽阐述了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行动策略: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体育话语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体育全球治理研究;2)进行海外实况调研,包括进行国际体育非政府组织的调研、进行联合国的调研、中国体育国际传播的调研;3)培养国际体育人才,包括组建学术共同体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建设专业智库进行决策咨询研究、设置专业方向并打造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但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在其创作中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他的悲剧中几位著名的"疯癫"人物,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莎士比亚对爱的渴望.同时,在对人性的追寻与反思中,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基督教有了交汇的入口.  相似文献   

17.
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教育是课堂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其教育难点体现在实现价值话语体系和专业话语体系的充分结合,而若想突破该难点,需要立足于建构完善的中国话语体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知中国话语建构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明确中国话语建构中的关键内容,真正呈现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话语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8.
摘要:变动不居的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语境分析,基于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话语维度特征以及意识维度特征,构建了一个针对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运用该分析框架,系统全面地从“空间—话语—意识”三个维度来梳理、审视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变迁脉络,为更好地推进、深化、创新中国足球话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更为观察当今中国体育新闻媒介的公共性发育态势提供了一个实践背景和现实的切入角度。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符合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构建了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为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提供了空间前提;2)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内,各类主体间展开的话语交往,背离了公共话语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要求,中国足球话语实践无法生产有效的公共话语,不符合公共话语有效性特征;3)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中的各方主体并非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寻求观点上的求同存异,并非建设性的话语商讨,对于公共意识的培育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9.
西晋名士张翰的"莼鲈之思"对后世尤其是吴地文人影响深远.本文剖析了"莼鲈之思"不仅表达了思乡之情,而且喻指文人隐居的丰富内涵,进而深入分析其美名远播的深刻缘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课堂提问这一教学事件出发,着重考察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性交往活动,并从中揭露出教师教学言语背后的交往偏失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为探索出解决的途径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