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格教育是使自然人成为理想人的过程,文章从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分析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包括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教育的目标及人格教育的过程。为了检视孔子这种哲学思想是否与当代心理学对于人格研究的发现相通,通过分析人本学派心理学、正向心理学及其他6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归纳他们对于人性及人格成长的观点,再与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照,以寻找孔子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现代心理学主张人有自由意志,人会追寻未来及进步,人有一个理想目标;这些观点与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他关于教人做人的思想,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明人兽之别的基础上,将教人做人的主张发展为较为系统的人格教育理论,并论述了人格教育的目的、任务,揭示了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阐述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动力、途径及其原则和方法。这使孔子倡导的教人做人的教育,由经验形态上升为理论形态,从而在历史上得以长期流传,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孔子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格和人格教育及修养思想,陶铸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崇高伟岸的人格,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今天,重温孔子的人格和人格修养理论,仍旧会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格教育问题愈来愈显出其重要性。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格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本就人格教育问题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特征、基础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的素质状况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教育立国的理想,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旨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人格教育。他的人格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并对当今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阐述了孔子有关人格修养方面的内容 ,孔子的人格评价标准 ,以及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是否内含着主体精神元素,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并通过文本诠释法和历史分析法对《孟子》原典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展开了学术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性观上,孟子超越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强调人在本性上具有"良知"和"良能",具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道德内省修身理论,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挺立";在道德意志上,孟子超越了孔子关于道德意志探讨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意志的内涵,强调人的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品质;在道德行为上,孟子并未止步于孔子所树立的谦谦君子的行为规范,而是主张培育正道而行的"大丈夫",捍卫社会道义和正义秩序。由此观之,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的主体精神是异常恢宏而壮阔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其人生境界观对人格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的目标、形式以及对教育者的人格要求三方面.其中,教育者作为人格榜样的观点对当下人格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虞宁宁 《中国德育》2007,2(10):45-48,84
孔子是中国系统论述孝道思想的第一人。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爱是本源,敬是提升,忠是外延,礼是规范。孔子孝道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家庭、社会伦理道德,其精神本质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最高理想,也是广大人民时至今日一直追求的理想。孔子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和谐社会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又能正视并妥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孔子追求普遍和谐的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框架和具体思路,通过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高扬“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后世儒家的文化人格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效仿的对象。尝试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建构的“君子人格”的形态等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以"仁"为其研究的核心,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儒家学说在创立后的两千余年间,得以不断传承和绵延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不少封建糟粕,但仍有很多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孔子是最早提出教育核心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的"至圣先师",因此,以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应该是最能形成共识的文化符号和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3.
解读传统文化是为了当下的现实,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需要从教育过程中体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教育过程和实践里闪烁出一系列的思想精华,并时时进发着人性和知性之美。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吸收、培养国人的学习精神,提高民族创造力,理解仁爱的价值观都要按照以人的教育为主的教育规律来展开。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教育所要担当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4.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构建重要的一面。侠义精神在很多层面更近于是儒家思想的补充和扩张,是诚、信、忠、勇、义等儒家思想在民众中从底层开始的实践和落实。侠义精神在中国民间,受到的更多的是儒家精神的影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从忠信、勇义、人格自由方向均有对侠义精神的体现。从《论语》的文本内容来分析《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孔子崇尚的理想人格,是现实生活中的"君子"而非超凡脱俗的"圣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知、勇"的君子之道、"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儒家理想人格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符合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义,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更新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道德情感,激励学生自我教育;正视个体差异,德育、"心育"相结合;协调社会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廷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从理论核心、主体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孔孟在理想人格方面的承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学热"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研究孔子和儒学,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和儒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研究孔庙对于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孔庙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本文通过以时间为轴分类、分主题的梳理方法,将近二十年来的孔庙研究成果予以综述,肯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不足,并对未来走向提出期许。  相似文献   

20.
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