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用"假设法"寻找思维的起点 例1将一定量的氨,经氧化制成HNO3,将生成的HNO3溶解在此反应生成的水中制成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法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励学生以最佳的心态进入到学习之中。例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将圆柱体逐步转化为圆锥体,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课题时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要知道一些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叫圆锥?(2)圆锥有什么特征?(3)什么是圆…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用“假设”,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假设”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往往比较狭窄。为此,可抓住理解的重点、难点,运用“假设”,引导发散,扩大理解背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阅读《幸福是什么》设问:如智慧的女儿让你通过实践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你会怎么干?怎么想?学生有的说:“我先去上学读书,然后做一名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我认为用自己的劳动给孩子们带来聪明是幸福的。”有的说:“我要做一名清洁工人,起早贪黑地去清扫街道,做城市的美容师。我认为用自己的劳动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环境是幸  相似文献   

4.
一、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个“学生知道了什么”,指的就是学生的起点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提问设疑既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必须拥有的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6.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呢?浅谈一些自己粗浅看法。 一、设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学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释疑(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抓准启发时机,即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提问。这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化学中,要求在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上掌握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离子的鉴定,像SO2-4的鉴定方法.在初中是这样讲的(试用教材、教改实验试用教材、课本):“在有少量稀H2SO4的试管里,滴入几滴BaCl2溶液和稀HNO3,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H2SO4+BaCl2=BaSO4↓+2HCl,此反应可用于检验H2SO4或由电离时能产生SO2-4的化合物.”而高一课本则是:“在分别盛有H2SO4、Na2SO4、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少量BaCl2溶液,在3支试管里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下沉后,倒去上面的溶液,再注入少量HCl或稀HNO3,振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要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要能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联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下面笔者谈谈在历史课教学中有关的探索实践。1.激趣性设疑富有趣味性提问,往往…  相似文献   

9.
花建平 《江西教育》2003,(16):29-29
1.唤起“主角”意识。“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产生认识的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如“统计”一课教学,一开始,教师以“小朋友,过生日你会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设疑。接着说:“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想提什么问题?”当  相似文献   

10.
如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善设疑难,激发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贵有疑.设疑提问,不失为激发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是探讨问题的动力.设疑,可考虑如下两点: 1、在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之处设疑. 如《孔乙己》一文,肖象描写是重点之一.对于课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的理解,本来教师只须一句话即可交代清楚,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设置了如下一组疑难:“穿长衫”揭示孔乙己是什么人?“站着喝酒”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长衫”却要“站着喝酒”?“唯一”说明什么?又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  相似文献   

11.
一、巧设疑难的原则1.在自然教学中设疑时 ,疑难必须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 ,即教材中并没有许多详细的解释 ,但学生又能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作为起点来回答的问题。如 :用什么办法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 ?生物的进化跟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植物没有口 ,它是怎样“喝水”的呢 ?这些都属于设疑。2 .疑难必须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 ,富于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小明昨天晚上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 ,用被子盖住了头 ,还是能听到铁道上火车鸣笛的声音 ,试用所学的声音传播知识加以解释。3.疑难设置必须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道出了“问题”对于发明的重要性。其实,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在一问,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靠教师的妙问来点燃,因为“问题”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愿望的产生和思维品质的形成。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需知道什么,我怎样才能知道得更多。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设问,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猜想的提出,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的必要环节。“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是科学活动的核心。假设的用途在于能暗示人们哪些证据能证实它,哪些证据将驳斥它。”基于此,《科学穴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目标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对于假设,学生在三年级的科学探究中经历过,可以说并不陌生,但比较朦胧。到了四年级,将作为学生探究能力目标的一项重点能力来培养。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单元,以“假设与搜集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一、以标题设疑,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开始,教师板书课题后立刻设疑:你见到了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你们”是指谁?②他们想了些什么?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④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说的?⑤“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弄清标题的来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①  相似文献   

15.
在语教学中,大家都比较重视设疑、提问,有的甚至认为惟此才是“启发式”,而对于“解惑”的技能却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际上,提出问题正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论是学生发现问题也好,教师设置疑卡也好,都仅仅是思维的起点。如果没有教师的进一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也许会长久停滞在“起点”上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16.
刘粉珍 《云南教育》2003,(11):26-27
高中化学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中我总了几做法。一、对实验进行延伸拓展例1,对HCl、NH3的喷泉实验的拓展,向学生提出问题:Cl2、CO2等其它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气体“溶”于某种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反应能产生较大压强差就能产生喷泉,如氯气与红磷的反应,CO2与碱液的反应等都能产生喷泉。例2,对盐类水解反应知识的拓展,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向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气体生成,有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生成,CaCO3粉末逐渐溶解等。让学生上台…  相似文献   

17.
一个小建议     
在初中化学课本 P255学生实验五实验步骤2(3)中,要求学生“在一个试管里加入2毫升蒸馏水,滴入1~2滴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颇色。通入二氧化碳,再观察溶液的颜色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上述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确认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水中会与水作用生成碳酸,溶液显弱酸性,石蕊显浅红色。课本要求仅此而已。我建议在此之后再增加一个简单操作:“再将上述溶液加热,观  相似文献   

18.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一、导入新课时激“疑”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启动思维…  相似文献   

19.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浓度配制问题是应用题中的一类典型题,要求学生掌握,但历来学生感到困难.本文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杯子法”,其方法如下:1.设未知数.一般问什么设什么.2.根据配制情况画杯子.3.将每种溶液的浓度及质量分别标在对应的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