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科苑》2013,(2):6-6
新华社东京2012年12月27日电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研究所和日本红十字会26日达成合作意向,在献血者中寻找不易产生排异反应的血型,并利用其血液细胞培育iPS细胞,日后再使其分化、发育成特定细胞或组织。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由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领导,该研究所有一个“医用iPS细胞库”。按照上述合作意向,如果今后在通过日本红十字会献血的人当中,发现不易产生排异反应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型献血者,在征得该献血者同意后,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将利用其血液细胞培育iPS细胞。据估算,2%至4%的日本人属于这种血液类型。移植他人的细胞或组织通常容易产生排异反应。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储备不易排异者的血液细胞培育iPS细胞,此后再使其分化成特定细胞或组织进行异体移植,可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08,(3):126-126
研究人员近来发现,人类及小鼠的成年皮肤细胞可以通过程序改编而成为多能细胞——它们能以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方式来产生任何类型的细胞。现在,从事这一工作的研究团队之一又进一步了解了这些被导引的多能干细胞或称iPS细胞在植入体内的时候是如何在不引起肿瘤的情况下进行程序改编的。这是iPS细胞在用于疾病研究或研发人类治疗方法的时候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7年11月,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山中教授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制成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这一成果被诸多业内专家称为2007年最伟大的医学成就。12月23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与山中教授相同的4个基因,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国人》2009,(11):46-47
通过四倍体互补iPS细胞产生成活小鼠 自四转录因子在小鼠纤维原细胞强制表达可以产生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技术第一次被阐述以来,该技术被已成功地用于利用多种类型细胞产生类多能细胞的胚胎干细胞中,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胞不仅来自于小鼠。还来自于其他物种,如灵长类和大鼠。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一种类似于细菌的“人造细胞”。这种简单的“细胞”并不是真正的生命体,不能分裂和进化,但能连续数日生成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57-558
动物所周琪研究员和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王秀杰研究组合作,利用长期积累的大量具有不同发育潜能的小鼠ES和iPS细胞系,系统地分析了这些细胞的编码基因、小分子RNA和蛋白质表达谱,发现了一组在胚胎干细胞和具有完全多能性的iPS细胞中高表达,在仅具有部分多能性的iPS细胞中不表达或表达水平极低的一个关键基因组区域。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14-I0014
[导读]电子显微镜下一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H9T细胞。目前该研究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简悦威的小组还未将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iPS细胞培育成CD+4T这样特殊类型的白细胞。电子显微镜下一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H9T细胞。科技日报讯在战胜艾滋病的漫漫长路上,人类又迈出了一小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目前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成功培育出能够对抗艾滋病毒感染的白细胞。  相似文献   

8.
《大众科技》2010,(3):9-10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宣布,他们绕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这一步骤,直接将老鼠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成功将皮肤细胞完全转化为功能性的神经细胞。该发现或将彻底革新人类干细胞治疗的未来图景,改变我们对于细胞如何选择并且如何在人体内维持其特性的理解。相关研究发表在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9.
继英国和加拿大科学家3月1日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利用一种基因“转位子”(即DNA中一段可以移动的基因序列)来替代病毒作为运输所需基因的载体,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之后,美国科学家又传捷报: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科学家在3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宣称,他们找到了不需要借助病毒或外来基因、更安全地将人类皮肤细胞变成iPS细胞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林森 《百科知识》2012,(22):9-12
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的约翰.戈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弥,理由是,他们"发现成熟、特化的细胞可以被重编程,变成身体的所有组织"。换句话说,他们的获奖是因为发现了具有多种发育潜能的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09,(5):10-10
据《英国电讯》报道,曼彻斯特大学帕特森研究所一个癌症研究小组发现,两种名为TIAML和SRC的蛋白质可以相互吸引,有类似金属和磁铁之间作用的特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TIAML蛋白质可以与其他细胞绑定在一起,当该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后,细胞便不再被绑定,可以自由游走身体各处。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这种蛋白质“磁”可以阻止癌变细胞向身体周围扩散。  相似文献   

12.
分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最小的生命单位。近年来在基因组、非编码蛋白质的RNA与表观遗传调控、合成生物学、活体细胞的结构与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纳米技术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结合等方面进展很快。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介绍并就国内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闻博见     
沙门氏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最常见病菌之一,其携带的一种功能类似注射器的蛋白质,能将有毒蛋白质“注”入人体健康细胞中。美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将有害的沙门氏菌改造成安全有效的癌症疫苗“运输车”。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转基因沙门氏菌,它被去除了编码致病蛋白质的基因,同时具备“注射”一种名为“NY-ESO-1”的癌细胞抗原的能力。研究结果发现,5只实验鼠在服用转基因沙门氏菌3周后肿瘤都大幅度缩小,肿瘤面积平均从400平方毫米缩减至不到10平方毫米。癌症疫苗“运输车”发现最耐热蛋白质日本研究人员对一种嗜热菌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月历     
5 新加坡分子细胞与生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SARS病毒内发现了名为“U274”和“U122”的两种独特蛋白质。“U274”蛋白质扮演了攻击并侵入人体内细胞的角色,导致细胞遭到破坏并死亡;而“U122”蛋白质负责进行重新组合和繁殖,让病毒在体内不断扩散。  相似文献   

15.
科技信息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329-336
原核细菌也有"分子运输车"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3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在原核生物体内发现了之前只在高等生物细胞中存在的一种分子机器,细菌不仅可用它在细胞内运输蛋白质,还能靠它在物体表面滑行。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将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原核生物细胞内组织系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一个研究小组为眼疾患者成功移植了由他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而成的视网膜细胞。这是世界首例iPS细胞“异体移植”手术,与利用患者本人的iPS细胞相比费用和时间都大幅减少。具体是将异体iPS细胞培养成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一名60多岁男性右眼中。患者患有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这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细胞内存在的分子伴侣、蛋白质聚集和大分子拥挤环境对蛋白质折叠的影响.首先,发现分子伴侣GroEL与底物蛋白的结合有 半位 "和 全位"两种模式,它是由底物蛋白的分子形状、分子大小以及与GroEL的相互作用性质决定的.接着,发现两种不同的蛋白质一起复性时相互不干扰,提示细胞内蛋白质折叠可能不受其他蛋白聚集的影响;后又发现α 乳清蛋白的前熔球态不仅是分子伴侣也是蛋白质聚集体的作用对象.最后,研究大分子拥挤环境对蛋白质折叠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揭示了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细胞内存在的分子伴侣、蛋白质聚集和大分子拥挤环境对蛋白质折叠的影响.首先,发现分子伴侣GroEL与底物蛋白的结合有"半位"和"全位"两种模式,它是由底物蛋白的分子形状、分子大小以及与GroEL的相互作用性质决定的.接着,发现两种不同的蛋白质一起复性时相互不干扰,提示细胞内蛋白质折叠可能不受其他蛋白聚集的影响;后又发现α-乳清蛋白的前熔球态不仅是分子伴侣也是蛋白质聚集体的作用对象.最后,研究大分子拥挤环境对蛋白质折叠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揭示了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我毕生的目标便是将这种干细胞技术带到病床边,带到病患前,带到诊所中……"50岁的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这样说。因为"发现成熟细胞能够通过再编程而具有多能性",山中伸弥与79岁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爵士分享了这一生物及医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4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具有“穿肠而过”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不仅为研制新药物提供了可能的载体,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的蛋白质吸收理论。人体每天要补充大量蛋白质。传统上认为,蛋白质大分子在进入肠道后被分解成氨基酸片段进入体内。但是,近年来,国际科学家发现菠萝蛋白酶、α-乳清蛋白等部分蛋白质分子并未被分解成片段,而是以整分子的状态“穿肠而过”进入血液。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赫荣乔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从1998年起,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蛋白酶的吸收机制,并于近年取得突破。这种从传统中药材———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