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议软片校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校对流程为 :一、二、三校 ,核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制软片、出PS版的过程中同样会发生一些问题 ,我们将校软片作为每期的终校 ,增加了责任编辑核校软片的工作步骤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差错的发生 ,提高了期刊的质量。现将实践中摸索出的校软片的技巧和体会介绍如下。1 校软片的方法校软片时 ,可将其置于清样上 ,使软片上的字符与清样的文字完全重合 ,利用软片的透明特性 ,一一核对 ,就能有效地找出存在的差错 ,并能发现因电脑操作的某些失误而…  相似文献   

2.
黄克鲁 《出版科学》1999,(3):37-37,39
图书差错率是图书质量中重要的一项。《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将图书差错率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以差错率不超过1个错/万字为合格线、就校对工作而言.或优质或良好或合格,这定的差错率是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达到这一定的差错率之后再一遍一遍地校下去实属不必;反之,尚未实现这一定的差错率就终止校对则为不足。道理并不难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具体地估计一部书稿的差错率.由于没有陪当的差错率估计法.所以我国各出版社都将校对遍数作死板规定.“不必”尤其是“小足”的事是普遍而经常地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也谈科技期刊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重要性已为编辑同仁所共知。校对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假定一本期刊的论文原稿学术水平很高,编辑加工质量也很好,可是校对一关不认真,差错很多,那就前功尽弃,呈现在读者、作者面前的不可能是一本优秀完美的期刊。 校对工作不是“猫对猫,狗对狗,按葫芦画瓢,稍有些文化的人都能把它做好”的简单而机械的工作。校对工作也有其方法和技巧,除通常的对校、折校、读校和通读外,对科技期刊来说,还需采用宏观分项校对、微观逐字校对和作者校对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艳 《编辑学报》2015,27(3):236-238
分析了计算机的应用给科技期刊的校样带来的问题,如录入差错、系统变换差错、改样差错、编辑疏忽造成的差错.为降低差错率,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在审稿、排版、一校及互动校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校对活动,首先表现为对校样或原稿的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校样与原稿存在的差错。只有观察到位,才能保真;观察不到位,就会留错,就是校对的失察。一、校对的观察 校对的认识过程是从校样与原稿的观察而来的。所以,观察是校对认识的前提。没有观察活动,就没有感觉、知觉、思维的活动。目前图书的错漏中,很多是失察而造成的。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一校应消灭排版差错90%,二校消灭一校遗留差错的80%。实际上,校对活动中不达标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不达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观察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校对观察侧重于探索、发现,观察的结果一般需要经过验证(分析、推理、判断)才能确立。  相似文献   

7.
目前校对应着重做好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对的产生 ,其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复制 ,需要比照原件来审核复制件 ,以发现两者之异同。此即为编辑和校对耳熟能详的“校异同”。这在 1986年 12月出版的科技出版专业人员培训试用教材《校对工作》中 ,称之为校对的基本职责或本职工作 ;在同年同月出版的《编辑工作二十讲》中 ,称之为校对的主要任务。校对所发现的差错 ,主要因排字工人对汉字形、音、义发生误解进而误排所致。在以铅排为复制手段的年代 ,如果没有校对尽职尽责的工作 ,书稿的差错率将会居高不下。“校异同”是校对的主要职责 ,而“校是非”只是少数高级校对显示其能力的次要职…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曾说过,如果把保障图书质量比作阻击战,那么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他们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第二道防线由校对人员把守,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10.
电脑校对小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在意见之二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七条中,列举了常见的较难界定的约246个词、词组和成语。本文将以此为素材做一个电脑校对小实验。笔者采用的电脑校对软件是“黑马文字校对CTV6.0专业版”(主校)和“工智校对通SWIC精灵版”①(辅校)。对这246对较难辨别的词进行校对的结果表示如下,有下划线的词为电脑查出的错词,有底纹的词为电脑未查出的错词。  在这246对词中,电脑共查出226处错,其中,“黑马”查出20…  相似文献   

11.
校对应学会识别“隐性差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校对工作中,校对员要以尊重原稿为前提,主要是“校差错”;但随着电子文稿的增多,原稿中的“隐性差错”越来越多,“校是非”成为主要工作。何谓“隐性差错”,我的理解就是文字正确,但文意错了;乍一看对了,一推敲错了。如何纠正“隐性差错”,我认为关节点在于“识别”,如何识别,则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善疑,勤查,多思”。  相似文献   

12.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3.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14.
手写原稿正逐渐被电子书稿所取代。电子书稿的出现简化了出版环节 ,缩短了出版周期。与手写原稿相比 ,电子书稿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和问题。因此 ,分析电子书稿的校对流程 ,探讨电子书稿的校对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 ,完全无纸化的工作流程是不可行的。因此 ,电子书稿的校对流程是一个将传统校对模式与现代化的校对手段相结合的流程 ,下面分两方面对该流程进行分析。1 校对模式分析在传统校对流程中 ,一校的主要功能在于校异同。二校、终校以校异同为主兼顾校是非。整理则要对校样进行字体、字号、版式、图、表、公式等进行规范和整理。对于…  相似文献   

15.
新闻单位能不能像工业企业那样实行目标管理?我们经过摸索,研究制定出了在办报人员中开展“十个一”竞赛活动。十个一的具体内容是:编发稿件字数;自采稿件篇数;采编一版头条数;撰写言论篇数;图片、插图、制题见报数;组好版面、好专栏、制作好标题数;上级报刊、电台刊播篇数;刊用内参及新闻研究文章篇数;排校产量、质量;发现纠正差错次数。其做法是:每个同志每月填写一张实绩报表,每季度汇总一次,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张榜公布,并将每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图书出版中“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了人人皆知的通病,有的人也常借用此话来为自己编辑、校对中出现的差错打掩护。当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决定一本图书质量的好坏是由编、校、印诸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失误都会给图书质量带来影响。那么校  相似文献   

17.
校对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目标管理,涉及到计划管理、定额管理和人员考核等三个主要方面,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1、制定合理的标准。一般校对质量指标,以校次来区分,初校的错字率为万分之三,二校十万分之四,三校十万分之二。而数量指标,一般的年指标为500-600万字左右,但要视各出版社具体情况来规定。2、健全校对制度。不要任意减少校次,根据不  相似文献   

18.
交换校对法     
高质量的校对是书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各类书刊中,属于排版校对方面的错误屡见不鲜。为正确、有效、迅速地消灭这些错误,现介绍一种校对方法——交换校对法(以下简称“交校法”)。 交校法是在对校法或折校法的基础上,由两人或数人进行的校对。具体做法是:把毛校样按一定组合分成两组或两组以上,经认真、仔细地校对后交印刷厂改样。然后在初校中再按原来分组顺序,校对人员交换校样,进行分步校对。先复查毛校样中要求改正的地方是否改正、改对,对复查出未改动或未改对的地方应先在初校样中划出,再按原稿进行校对。二、三校中仍进行交换,校法同初校。  相似文献   

19.
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工作者要具备语言文字优势”这个命题原本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编校人员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当具有相对优势。我认为他的这个提法尤其适用于校对工作者。首先,这是校对工作的性质对校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校对是以猎错为手段、以灭错为目的的工作,其任务就是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实现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保证图书的内在质量。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对382种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用字错误占31%,词语错误占15%,表达错误占19%,标点错误占23%,上述四类错误在差错总数中共占88%,其他差错仅占12%。这…  相似文献   

20.
校对是杂志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组稿、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等组成有机的整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校对往往不被重视,有的人认为这是“雕虫小技”,只要读过几年书就会干。其实不然,校对工作看似简单,但仔细钻下去,仍有很多学问。一、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一本杂志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论文的质量。校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内容最好的杂志,如果印刷出来后出了差错,使读者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就会造成不好影响。只有达到内容好,文字表达好,出版好,才能使一本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完美,而这最后一项工作主要是靠校对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