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进步论是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历史研究试图科学化的努力。作为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却把宗教当作历史进步的尺度,并且与目的论和宿命论联系起来,受到批判历史哲学的质疑和批评。唯物史观把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超越了历史研究中的思辨因素和唯心成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契约论中"原初状态"的假设上,适今为止,出现过两种不同的社会契约理论:一个是以洛克、霍布斯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契约论;另一个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社会契约论.古典契约论与罗氏契约论有一定的差距.从"原初状态"比较两者差异,能更好地认识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通过对近代资本主义非人道和剥削的批判,致力于阐明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不合理性、非正义性。马克思通过对正义存在方式的批判,把正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历史范畴;对正义实现方式的批判,认为正义的实现必须经过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对正义内涵的批判,指出正义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法哲学在讨论伦理国家因对理性国家的崇拜而使其理论陷入立宪政治的窘境。由思想构造出的世界却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观念的改变相背离,马克思基于社会现实的视域来认识国家及其观念,他要从理论上找寻依据并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国家,力图通过革命来改造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解放对人的政治解放的批判,建立实现个体真正自由的共同体。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这也对探讨新时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关于“人本自然”思想的基本观点,认为马克思前瞻性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世界的本体涵容和现实统一的和谐关系,克服了传统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和局限性,为当代哲学确立了生活实践的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名教与自然问题是封建社会士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它关乎士人的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的关系.就哲学而言,郭象哲学首先加以解决,慧能禅则进一步统一了二者.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士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身心相离"的生活方式被奉行,"身"限于朝堂之上,"心"则游于山林之间.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欧洲“社会契约论”主要是政治法律学说。从更深层次看,也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即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历史哲学。它以分立的抽象的人为本,以个体的人为红线贯穿始终,涉猎社会的本质、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变化的动因。这种人本主义历史观至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洛克政治哲学中有关从自然状态到公民社会的政治构想,建立在其自然法理论的基础上。在《政府论》下篇中,洛克通过对传统自然法理论形式上的回归,论证了自由主义宪政的基本原则,对近现代西方政治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洛克自然法理论的矛盾则是他企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妥协与折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政治理论中,个人自由是一个支点。然而个人自由的哲学—人类学基础何在?卢梭曾极为缜密地构建了从自然自由到社会理性自由及自由之失落的完整逻辑程序。但学界对此逻辑次序并未予以充分的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该可以系统揭示卢梭关于自由的社会构造之逻辑,并确认该论说在卢梭思想体系中所具有的奠基性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发源于英国和法国思想之中的自由、平等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并通过具有哲学革命意义的理论阐释,开辟了理解平等思想的新视角。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论前提,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探讨了普遍平等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终平等理想。马克思根据实践的本质含义强调自由平等思想的现实基础,在问题意识上关注自由平等的内涵与形式,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本质及其潜在危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平等思想的逻辑起点及普遍意义,最终对合乎理性与现实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化汇通以后,许多学者基于西方哲学的方法,大力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哲学命题。老子因为"道"论而渐成为形而上学的大师,其认识论和政治观点都成为哲学构建的衍生。显然,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模式引发的联想。但是,《老子》首先是一部政论书,其"道"也罢,其"术"也罢,核心关怀无异于儒家的"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13.
一在现代早期,在正义(也就是财产权)的起源问题上,一直有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正义是自然的(natural);另一种观点认为,正义是人为的(artificial)[。1](pp.285-295)洛克是持第一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财产权作为一种天赋的权利,是由上帝所制定的理性的法则——自然法所先验规定的①。即便一个人处于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也有财产权存在。这对于持第二种观点的休谟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他写道,“我们所理解的那一种德(正义),未开化的、野蛮的人们是永远不会梦想到它的。”在自然状态下,根本就没有正义和非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论研究大致有"求真"与"求用"两种研究路向,厘清二者各自言说的合法性非常重要。古代文论研究的"二重历史化"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第一重历史化主要指通过重塑古代文论产生的特殊历史语境以"求真";第二重历史化主要指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将古代文论历史内化以"求用"。只有实现"求真"与"求用"的和谐贯通,才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在注重理论价值性的理想性界域内予以说理,近现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在注重理论事实性的现实性界域内加以论析,那么马克思则看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的张力关系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双重维度内,建构出一种由历史性视野而内生出规范性维度的政治哲学新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打通了思想与现实的合理通道。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霍布斯与洛克从两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出发演绎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论体系。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的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其中人们的终极价值目标是生存: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和谐有序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享受人权。为摆脱自然状态,两人设计了不同的契约方式和内容。并产生了不同的政治社会。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洛克政治哲学则对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重大启示,两人还都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何为"自然状态",对此,霍布斯和洛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处于战争状态.结束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是建立强大无比的公共权威"利维坦".洛克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和平、美好和互助的有序状态.霍布斯把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类比为人类的"自然状态",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后来者提供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理论前提.两住先哲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不同认识,被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家所借鉴和发展,产生了理论基点完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由此衍生出了国际关系学的两大学派——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历史辩证法和马克思“自然的人化”理论,试图对人类“明”与“化”范畴的异同及其进步程度,“自然的人化”的审美化的规定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乃至其历史进程和高度发展进行一般描述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对启蒙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政治自由做了初步的超越,分析了作为政治自由前提的宗教批判、政治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认识到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类解放中才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