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介体、受教育者主体内在需要紧密关联。文章深入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问题的提出、内涵以及内化动力不足的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不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与教育者同等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在自育中实现个体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而内化过程作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第一次飞跃。教育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涵义及基本过程,帮助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一定的环境为背景展开的。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环节的平台,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效果。其中,情绪、情感因素对提高内化效果尤为重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起着积极或是消极作用。教育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适时适宜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催化剂”作用,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主体间性精神实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客体,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从理论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实践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6.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沟通、对话为前提,通过一次或多次商谈达致共识,具有人本性、对话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主客二分的教育思维、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情景、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等阻抗.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交往理论的指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及应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相似文献   

7.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彰显生发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育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和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灌输"永远不可或缺,关键是以何种方式有效地实现灌输."主体间性"理论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拓展,为灌输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角与强有力的理论"器具".传统灌输教育由于单一主体化模式的凸显、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淡化、教育模式与"生活"的疏离,存在着明显的"主体间性"缺失.以主体间性为视阈观照灌输教育,应在"平等性"中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在"互动性"中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实践性"中解决受教育者的现实难题,不断增强灌输的渗透性和贴近度,使灌输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背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单向灌输”的“一言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等。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从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化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或转变过程来重新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有利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1.
聂莹 《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作为教育主体观的新范式,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飞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立论,超越了其对主体和主体间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由"占有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的转变,实现了由"我-它"世界向"我-你"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朱志勇 《教育与职业》2007,(36):138-139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使其成为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与规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双主体性、互动性规律的体现,是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搞好自我教育的需要。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原则的途径与措施有: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氛围;民主、平等地交流与沟通;引导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互构论认为政治社会化具备交互性、多元性、谐变性的基本特征。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应从教化和内化的关系入手,明确互构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关注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机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联动方法论上存在与多元主体交互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利用新兴网络主体赋能的形式尚待发掘的问题,在个人主体性发挥路径方面存在尚未掌握内化规律、尚未充分利用反向型塑功能的问题,导致联动时出现主体单一、交互不足、谐变受阻。针对此,应在宏观层面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空间,探索校内和校外以及虚拟空间中多重场域联动育人功效;在微观层面关注受教育者内化过程,通过锚定“Z世代”的群体特质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建立良性“互构闭环”。  相似文献   

1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只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一种利益满足需要,更是一种实践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与主体自觉接受客体价值要求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依托,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平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水平并能主动参与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从而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力量不平衡的状态,使两者重新回到了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二者辩证统一的纽带,哲学咨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主体认同的有效方法。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咨询的契合点,科学运用哲学咨询求同存异、交互探究、精神沟通、价值疏导、内化整合等功能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增强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和层次。  相似文献   

17.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从而不断实现境界提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平等性、情感性、理解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调适功能、潜力开发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传承发展功能、疏导协调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着力于双主体之间"互识"和"共识"的构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即教育对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高高在上,受教育者只能简单地接受各种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观念,他们只能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教育者和各种外部影响。既是主体,教育者必然追求和关注自己应该如何教、教什么,而这样一来,势必难以走近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感受受教育者的困惑和群体特点,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指将政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纳入受教育者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