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现代物流管理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思路与目标,以及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和管理团队等多方面的建设情况。分析了该中心的特色,并结合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了若干思考,以期为高职院校建设同类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共享型医学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构建,介绍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构建的主要内容,包含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学场所、教学资源和管理机制的构建.论述共享型医学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应用情况.研究表明,该中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满足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该中心还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实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152-155
结合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阐述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的石油化工国际化人才探索路径,介绍了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成果和国家级化工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当前,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数字商务专业群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基于数字商务专业群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建设规划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已有经验,本文系统分析了建设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建设思路。研究表明,数字商务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实训课程体系,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建设高标准实训中心,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该中心由建筑构造识图、BIM施工技术应用、BIM造价管理及BIM全过程管理4个实训室组成,开设BIM一体化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可充分满足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中培养土木类专业学生掌握BIM技术的实践教学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160-163
常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高等教育工程能力培养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借助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使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高危险性的操作变得直观、环保,更易于操作,巩固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7.
机械实训教学的过程有很强的实践性,更加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传统实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实训设备价格高、工位数少,实训练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实训教学环节部分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使学生实训参与度低,实训效果不理想。本文从机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入手,探索适用于高职院校机械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之路,以解决目前传统机械实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中心是满足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政工作要求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大屏投影技术等现代科技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打造主题展览厅、VR体验厅、360度全沉浸式体验厅,从建设理念、基本架构、管理体制、建设内容、开放共享模式等方面对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中心建设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助力学院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基建背景下,为了满足轨道交通建设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以“虚实结合、共建共享、技术引领、循序渐进”为原则,提出了轨道交通智慧建造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思路,明确了实训中心的功能和构架,并在深度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智慧建造应用平台的建设方案,并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教学体系和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运行机制,加强工程实训中心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0.
涂济源  许康  周仲实 《教师》2023,(10):120-122
根据中药炮制工程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文章通过建立基于虚拟仿真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线上超星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及线下中药炮制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以规模化生产麸炒苍术饮片的实验教学为例,利用线上超星平台及微信学习群让学生进行提前学习,再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麸炒苍术饮片实验教学中,最后利用中药炮制实验实训中心进行线下实验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疫情防控、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既在趣味性教学中获得了知识,又在沉浸性体验中内化了理念,思政课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为进一步推进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加快思维转化,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信息化能力素养;推进资源整合,搭建高校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健全制度机制,完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成人教育》2019,(1):76-81
随着当今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虚拟仿真资源建设方面也不断提出新的高要求、高标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现状和职业教育虚拟仿真资源研究现状,分析当前职业教育虚拟仿真资源建设面临的四大挑战,资源建设存在区域差异,阻碍专业人才均衡分布;仿真资源缺乏系统设计,难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资源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实时交互反馈有待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足,资源利用率需逐步提高。最后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以强带弱促发展;符合科学设计,认知规律需遵循;提升智能水平,个性发展求创新;按照逐层设计,共建共享求均衡的四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实训中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场所之一,实训中心的硬件建设固然重要,软环境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实训中心的建设格局与管理、实训中心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敬业精神、学生科学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构成实训中心软环境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要求,建设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实训中心。经过实训应用,使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方式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教学中,以虚拟仿真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技术愈发成熟。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原理是运用VR技术创设一段虚拟情境,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动态化、互动化、现实化的课堂,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政课教学要求,对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要按照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基本定位,深入分析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教学内容,创设思政课教学的虚拟环境,探索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结合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引入木文化概念,通过木材标本采集展示、木文化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和木材科学科普宣传等,为适应木材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探讨面向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木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当前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类型和服务领域的分析,转变实验项目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手段,拓宽高校实验室服务领域,引进虚拟实验仿真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实验室发展的趋势。优化整合实验实训中心管理职能,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建设实验室管理综合平台,是推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传统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行自主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创新兼顾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始建于2003年,本着"软硬结合、实操仿真、校企合作、集成创新"的建设思路,建有建筑工程实训中心2 000 m~2、建筑材料物理检验实训中心1 500 m~2、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2 200余m~2。能开展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土工实训、工程测量实训、工种实训、虚拟仿真实训等完整的校内实训课程。学校充分利用中央、省地方财政和自筹资金,先后投入3 000多万元,配备大量先进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摇篮.无论是在知识传输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责任重大.课程思政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找到切入点.立足理论与实践,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理论...  相似文献   

20.
袁平 《高教论坛》2012,(7):131-133
ERP仿真实验实训中心是以ERP系统相关的多个专业实验室为基础,跨院系、跨专业的经济管理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本文结合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ERP仿真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状况,从高职院校ERP实验室的优势出发,探讨和研究新时期高职院校建设ERP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