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泛娱乐化"的兴盛弥散日渐引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隐忧.网络"泛娱乐化"对社会价值的错误引导、滋长价值虚无主义、耦合不良社会思潮以及对资本与技术合谋的助推,造成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消解、被分化、被渗透、被边缘化的风险.应通过引导娱乐风向和供给优质娱乐相结合来实现对娱乐的价值引领,通过明晰娱乐价值边界与主体审美素养提...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具有独特价值,能够实现意识形态风险识别的可视化、风险评估的科学化、风险预测的精准化、风险预警的智能化。从意识形态风险分析框架来看,网络空间危害信息的数据化传播易造成危害信息隐蔽化,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关联化传播易造成风险的病毒式传播,部分大学生的“群体极化”观念和消极社会心态易造成受众的易感性增强,高校大数据应用的滞后易造成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管理能力不足。高校应利用大数据,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源的智能化识别和可视化呈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管控,及时掌握和引导大学生社会心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核心要素和外围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生态系统。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面临着话语权弱化带来的解释力不足的风险、网络“去中心化”导致的凝聚力偏低的风险、资本侵蚀衍生的防控机制失序的风险、西方政治思潮渗透造成的防御力降低的风险。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我们在治理目标、内容支撑、技术规约、法治逻辑四个层面下功夫,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已经成为目前意识形态的安全风险防控最前沿。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控面临严峻挑战,内外交织以及媒介本身的发展削弱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防控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强化理论武装、价值引领,落实责任制度,创新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吴楠 《中国德育》2022,(18):25-29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在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功用,科学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境遇,运用大数据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及过程。面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情境化互动构建、数字化生存下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主导意识形态与异质意识形态同构共存以及教育环境的技术社会文化融合发展趋势,需以“内容—对象—技术—队伍”的策略逻辑,筑牢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理论阵地,深化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的科学化认识,构建资源共享风险防御教育评价的大数据平台,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隐蔽性不断增加、复杂性显著提升、对抗性持续增强的基本特征。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与全效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剧意识形态茧房效应,助推网络谣言扩散,网络圈群加速形成,激化管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的信息生产风险、内容风险、传播风险与管理风险,这些风险极易衍生并转化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风险变量。对此,应以增强价值引领效度为遵循,以提升智能技术治网水平为主线,以构建立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抓手,以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为保障,主动冲破“信息茧房”、精准狙击“网络谣言”、全面赋能主流意识形态“破壁出圈”、推动全媒体传播效能“稳步提升”,筑牢全媒体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成为反映社情民意、体现观念变化、即时互动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其背后意识形态斗争也暗流涌动。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师生群体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核心用户,由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应对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探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从群体特点、工作队伍、教育方式、责任落实等方面分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风险应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从理论指导、阵地建设、法治保障、技术赋能、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等层面找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应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是价值激荡的主要场域.西方通过网络文化浸染、网络舆论抹黑、网络社交渗透、网络利益输送和网络勾连策动等手法在我国网络空间进行价值渗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要深入分析网络空间西方价值渗透的手法及其危害,有的放矢地做好应对工作,更好地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发展的灵魂和软实力的基石,我国意识形态正遭遇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来自全球化"语境"的外来思想、本土各种非主流思潮以及数字技术网络传播方式的挑战。凝练核心价值的意识形态研究,应特别关注国家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民族精神凝练创新精神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与公民教育等问题;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辅相成,构建"自主的"、"整合的"、"中道的"、"创新的"国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以智能算法、算力和大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正悄无声息地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深度嵌入与整合,人机协同、跨界融合与共创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生产精准化、叙事感性化与呈现场景立体化提升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精度、温度和效度。与此同时,错误社会思潮耦合智能技术进行隐蔽渗透、新兴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资本与人工智能的合谋、网络意识形态供给侧在“拟态环境”中的结构性失衡等挑战直接导致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潜在风险不断暴露。因此,须从强化价值引领、增强技术赋能、加强制度保障、深化意识形态供给侧改革等调适进路出发,力求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智能融渗“”智能变革“”智能保障“”智能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