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规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以家规家训为载体,以家长的言传身教为引领,以家风的涵养为保证,以德育人,以情化人,以志养人,以事成人。《治家格言》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治家格言》文约意深,通俗易懂,被尊为"治家之经",其主要思想内容体现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三个方面。新时代要以"文化自信"的视角来审视其继承与发展,用扬弃的观点继承精华、批判糟粕。  相似文献   

2.
古代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教师可以将古代优秀的家风家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由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整合资料,着重分析古代优秀家风家训的文化内涵、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当前初中历史教...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家训家规家风是文化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优良家风的核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学校积极发挥指导和协助作用,引导学生在学校中更好地落实家训家规家风,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家训家规家风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家训家规家风,并且阐述了学生落实家训家规家风的重要意义,最后研究学校如何促进学生落实家训家规家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对人影响最持久而深远的是家文化。家庭、家教、家风是共生互补与相互作用的。促进形成凸显核心价值、家风纯正的家庭育人文化生态,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传承以勤俭持家、孝亲忠诚、勤学亲贤、和待乡曲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可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促使其传播内容落细落小落实,提升化人育人功效,延展传播场域。通过紧跟时代步伐,推进现代转化;挖掘家训家风,树立先进典型,强化舆论指导,创新载体建设;注重育人功能,形成社会合力等路径促使优秀传统家训家风作为当代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应予以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历史上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与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价值上相互融合,教育形式与内容上相互贯通等共通点,为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为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类精英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风家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主题内容丰富和风格各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教育中.但由于各种原因,青年群体普遍存在家风家训文化缺失的状况,而家风家训在培养和贯彻时代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关键作用,对当前家庭教育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家风家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正面作用,深入挖掘内在的价值,积极探索家风家训教育实践新方法,提升教育效果.以家风家训为核心对其现实意义以及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家风,还需要将优良传统家训充分应用,并且延续下去。家风建设是家庭建设的关键,在现代家风建设中,还需要融入更多传统优秀的文化思想,促进家庭和谐。因此,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良思想,然后探究优良传统家训对现代家风建设的作用,最后对其具体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永和 《现代教学》2014,(5X):63-65
<正>最近,"家风"成为一个热词,从深宅大院走出来,走进了千家万户,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家风"是一种既重要又必要的教育资源,不可或缺,值得深入研究。一、家风——一种优秀的家庭文化"家风"就是"门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换句话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尚、风格等。"家风"有别于"家训",因为"家训"是成文的,可以写出来;而"家风"却是通过家里每一个成员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家风"也有别于"家规","家规"  相似文献   

10.
家风家训文化是华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家风家训教育,对于拓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传统文化素养和家国精神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家风家训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关大学生党员家风家训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形式创新、顶层规划和基层探索、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以及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等多条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家训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育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立德修身教育、立志向学教育、端正人格教育、勤俭持家教育、好生爱物教育、乐群贵和教育等;育人方法也灵活多样,如潜移默化法、身教示范法、循序渐进法、日省月检法等。认真缕析传统家训中的育人思想,区分良莠,做好其现代转化工作,对于强化现代家庭德育功能、促进社会风气好转、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都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培育当代优良家风,可从古代家训中挖掘文化精粹。悠久的中华文明积累了深厚的家训文化,表现为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观、俭以养德的家庭治理观、劝学为先的家庭发展观等。传统家训教化手段主要包括“重视修身,强调身教示范”“制定文本,福泽后人”等。新时代推进优秀家风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个性化诉求,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价值观“”推崇读书进学,注重完善人格“”丰富家训教化手段,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家风和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好的家风家训,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家风家训教学融入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天杰 《父母必读》2021,(2):106-108
要想了解中国家庭的财商教育,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里找一找中国古人的财富观是如何养成的,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受到的财商教育更具有传承的意义,更有文化之根。在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中,财富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几乎在所有的名人家训里,都有"勤俭"二字。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并且想要长长远远地兴旺发达,勤俭定是其中必然的准则,这也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财富观。无论是富有的家庭,还是贫寒之家,在对其子女的家训中,一定少不了勤俭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5.
正要想了解中国家庭的财商教育,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里找一找中国古人的财富观是如何养成的,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受到的财商教育更具有传承的意义,更有文化之根。在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中,财富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几乎在所有的名人家训里,都有"勤俭"二字。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并且想要长长远远地兴旺发达,勤俭定是其中必然的准则,这也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财富观。无论是富有的家庭,还是贫寒之家,在对其子女的家训中,一定少不了勤俭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社会基点。通过家训家风建设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养成。正确看待并运用好家训家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而需要分析家训家风建设形式、内容和途径,挖掘其德育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合格主体、孕育家庭氛围、探索有效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升华机制、社会共识机制、文化宣传动员机制、价值延伸机制和"四位一体"的动力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现象有人觉得家风离现代家庭太久远,其实不然,在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今天,弘扬良好家风,注重家庭美德是千万家庭的教育良方和幸福密码。新时代要传承什么样的家风?又该如何传承呢?评析在新时代,关于家风的传承,我们要弄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新时代要传承什么样的家风?  相似文献   

18.
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彰显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优秀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化育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家风家训价值意蕴的时代彰显,二者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新时代通过构建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社会合力、优化家风家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打造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等有效路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家训中关于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国家庭伦理文化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学习探究传统家训中的家庭伦理思想,对个人成长成材、构建和谐美满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比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家训家风训诫亲人、子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家风,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有特点的部分之一。探究中职教材中优良的家训家风,借助语文课堂,重塑中职学生家训家风意识,传承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