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文忠 《现代语文》2007,(12):70-71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韩少功对乡村的价值进行了再判断。人与自然本真生存与和谐相处,这在生态美学是试图使之失而复得的理想,但韩少功发现它却是八溪峒山南水北之间的原生生态,所以,他选择了在"山南水北"间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其中,作者的个人记忆是一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该散文集里,那个叫做“八溪峒”的乡土社会在作者眼里是诗意盎然的,也是传奇神秘的,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态度以至他习惯性的文化批判视角都烙上了他个人记忆的印痕。《山南水北》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又一次抒写。  相似文献   

3.
陕西民歌作为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密不可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民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民歌无形间影响着贾平凹文学观念(民间立场和"真情"文学观)的形成,而且作家自觉地将民歌栽入小说文本之中,构建出一幅幅民歌版"清明上河图",并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即用民歌表达民间立场,借民歌弘扬民间价值观念,以民歌书写地域风情.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作家对部分民歌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是一个颇为高产而且其作品总能以某些创新引来众多喝彩和如潮争议的作家,这位初中毕业后就曾到湖南汨罗县农村插队的知青,在2000年5月又从海南搬到汨罗市八景乡新居过上了隐居生活,其文学生涯就此一辈子与那里产生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纠缠。在汨罗这个楚文化之根的代表地,他的精神和创作被滋养得如同那森林中那绿意欲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历来是评论的焦点,从作品的主题、精神内涵、文化寄托,到近年来针对《马桥词典》和《暗示》的文体争论,评论的文章非常之多,可是却很少有一篇是单独分析其作品的人物的。本文从韩少功的小说出发,分析具有韩少功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却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坚忍却不美好,究其原因,自然少不了湘楚文化的影响和作者创作态度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寻根热"之后,寻根文学继续发展,从批判传统到认可传统,再将视线转移至边缘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本文将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从对文化的边缘文化描写中看"后寻根文学"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期,韩少功、王安忆、扎西达娃等在"寻根文学"的创作中,从"文化批判"与"文化构建"这两个向度出发,用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尺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表现,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的是现代派的象征主义艺术模式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论《山南水北》的反异化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少功在其《山南水北》中通过对人性被异化的都市文明与多少带有原生态文化因素的八溪峒乡土文明的对立性审思,对唯经济主义的揶揄以及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对体力劳动的热情赞美张扬了颇具现代性的反异化姿态。  相似文献   

10.
陆士谔自觉将上海作为创作对象,把上海塑造成一个中外文化交融的“奇观”化大都市。其小说创作既体现出上海地域文学的风貌,又具有超越性的一面。上海成为关照社会的镜子和隐喻。中西对比、对上海世俗风情的批判与对西方现代化的向往构成了其小说隐含的内在结构,使其成为了社会风俗批判的文本。不过,这种“奇观”书写也给其小说创作带来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