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素养,文章在论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育人大格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结合学科特点确立思政目标、从思政视角整合教学内容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分享观点等途径,可以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深厚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机融入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必由之路。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时代定位,在探寻融入问题基础上深刻阐释融入的价值逻辑,是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论题的前提与因由。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5.
洪园 《英语教师》2024,(4):21-23+27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实例,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途径,即聚焦核心价值,提炼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结合传统文化思政主题,合理优化教学设计;结合传统文化思政主题,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结合传统文化思政主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地域特色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现有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都缺少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引入和重视。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将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旨在加快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观念获得理念融入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搭起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框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指标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根基,创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该课程体系践行了课程育人、课堂育德的思政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英汉翻译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具体实施路径、评价方法等,并结合问卷结果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后学生“文化自信”思政目标达成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学习的关系及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期望与要求等,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课程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生态工程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课程中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6个案例进行调查,探析学生感兴趣的融合方式及其原因,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价值,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闽西红色文化是闽西革命老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开放教育思政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龙岩开放大学为例,探索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更新教学设计过程等,从而提升成人学生素质,提高开放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要充分提炼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的难点是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要素,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有关中国文化的优秀教材,用英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是培养中西方文化交流人才的重要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教授大学生英语交流技能,同时也是给予大学生传达文化价值观的科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正确的三观传递给大学生,使得大学生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技能,同时也能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陈晓青 《教师》2023,(1):15-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和内容上存在耦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凸显高职特色、提升思政实效、传承优秀文化、营造文化环境。针对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支撑、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多维度厚植文化氛围,充分打造媒体化环境等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初中思政课授课资源的需要,是促进初中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政课之间的相互包容性、初中生自身个性特点、初中思政课课程特点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提供了可行性。初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以及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的"新型课堂"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提供了高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可以拓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维度,丰富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用英语传播本土文化的意识。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元素,灵活创新教学形式,强化课后教学环节,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度,使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指引、道德培育、思想规范的作用。基于此,结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究了传统文化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大学英语在线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参与感弱、课程思政落实困难等问题,将思政元素融入在线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以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从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挖掘与选取思政元素,并依据BOPPPS教学模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8.
龙江红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黑龙江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带领下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龙江特色和时代价值,为“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黑龙江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文章在阐释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时代意义和融入原则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4个方面探索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提出高校利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杨 《现代英语》2023,(22):42-44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是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充分发挥其人文属性,深入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的路径。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天”的英译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首先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及传统节日等多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