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搭建"支架",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文明礼仪学习转化为儿童可以实现的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意义,逐步达成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设计活动过程,搭建支架;从过程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调整支架;教师适时地搭建恰当而多元的支架,让儿童在实践中进行辨析、反思、体悟、检验、实践,最终养成文明礼仪素养.  相似文献   

2.
一、还原生活,在具体情境中领悟认知体验低年级儿童在单一的说教中难以领悟道德的内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  相似文献   

3.
戴春  吴冬冬 《江苏教育》2022,(25):44-48
情境体验是教师创造性地把知识镶嵌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中,由此驱动、激发儿童炽热的学习情感。情境体验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也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在丰富的情境体验中,儿童的“学”是关联的、可感的、有场景的,其中有认知的活动,更有情感的驱动、思维的激荡和审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品德课上,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再现,进行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活动、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便于优化语言教学,也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幼儿,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验是人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理解人生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体验教育,它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更应是关注人追求什么样体验的教育。体验教育更应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并强调学生主体自我的感情与发现。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学习,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感受,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在体验中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达到促使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1体验教学的理论依据体验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生活情境理论和心理情感理论。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存在的无数情境组成的。处于一定情境之中的人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与情景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生活具有创造性,它为人通过活动不断发展自己、展现自己提供了舞台,教学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体验教学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人们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通...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忠义"读写融合主题微课程,意在打通读写之间的壁垒,整体设计读写学习活动。打开阅读空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打开思维空间,搭建有效的读写支架;打开活动空间,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创设的项目情境实践活动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创造性灵活运用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活动、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便于优化语言教学,也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幼儿,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儿童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须源自"真实",基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情境,为其思维发展搭建台阶,引发学生真思考;营建轻松而宽容的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呈现生活的复杂性,引领学生展开真探究,才能以"真体验"引领其道德真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2.
罗世识 《广西教育》2014,(29):101-101
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落实"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把"教"与"学""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以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多角度欣赏体验,培养积极情感品质;参与实践经历体验,引导形成正确道德信念;扮演角色体验,促进学生相互尊重接纳。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多体验,教师多引导,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有更深的感受,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1.创设情境取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而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所以,思品课  相似文献   

15.
李香 《考试周刊》2015,(24):1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形式,具有实效性。体验式学习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它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思想品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修正才能形成。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要理解、感受生活,更要从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学生的生活,利用教材并创设情境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判断道德两难问题,使他们不断提高道德认知,从而获得道德体验,提升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8.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支架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适时搭建适合儿童的学习支架,把儿童从一个发展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从话题的选择到情境的创设,从路径的选择到范例的指引,总能恰当地找到儿童口语交际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临界点",适时适度地搭建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支架,提供适宜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可以使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标的这一教育思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