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08-111
京控档案,作为清代遗留下来的各省督抚审理官民"京控"案件的原始司法文书,数量众多且保存完整。清代中期以来人口膨胀、利益分化,以及京控制度的完善,为该类档案形成奠定基础。以文书学视角考察,该类档案事由凸显社会矛盾焦点,档案整体具有基层性、具体性、真实性、系统性诸特点,其将为区域历史研究提供丰富一手史料,并将推动清代司法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道"是天人关系中极重要的范畴.在<庄子>中,人与道的转化由心性论中的"我",人性论中的"本性"出发,辨明人当怎样法道.这可以比赋到"为政"中,从君王与百姓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出发,走向了超越政治而还原于人的途径,这也就为人的超越现实指明了更为深远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5年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讨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经报教育部社科司同意,2010年4月2日,本刊编辑部在京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5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4.
作为“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位兴汉功臣被刘邦、吕后诬以谋反罪而杀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刘氏皇权安全的需要,也与韩信本人不懂政治,忽略皇权之下高层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关。  相似文献   

5.
文科综合下怎样才能把高中政治教好、学好,这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政治就是要多读多背,背得越熟分数越高.这一观点已为实践所否定,一是因为政治理论与诗词、小说、散文等不同,后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政治理论性强、术语多,容易背了前面忘了后面;二是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背熟了政治理论,也未必能用来解题.也有人认为政治只要能看懂理解就行,不需要背.但是我们知道,记忆和理解是分不开的,没有记忆为基础,谈不上理解.那么,政治学科要怎样学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有用"呢?我觉得"五思学习法"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所谓"五思学习法"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代政治急剧转型,报人角色认同极其复杂,特别是政治家办报。近代国家一政党关系面临重构,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有其复杂的章程与规范,在政治权力的攫取与把握上显然有自己的言路及战斗力。国共合作、分裂语境中陈独秀与《向导》的关系,反映了陈独秀等领导下党报与其时政局变迁的关联,也反映了共产党走向中国政治舞台中言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窦娥冤>以"冤"为聚焦点."冤"是贯串故事始终的情节主线.据此可以对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窦娥的贞节观念、第四折及窦天章形象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教学参考书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宰地位.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参考书触动不多,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依然存在着内容单一、思想封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参考书的运用上也依然存在着一味认同、过分依赖等倾向.为此,教学参考书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得到全面的革新,语文教师需建立新的语文"教参观".  相似文献   

9.
《书博鸡者事》中,有很多“为”字较费解,现根据不同类型分述如下: 一、作动词,译作“作为”或“作” 1.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2.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3.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二、作动词,译作“做”或“干”。 1.府吏快其所为。 2.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三、作动词,译作“发生”或“生起”。如: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汉语常用动词“说”和“讲”,在英译时,根据语境不同,可采用直译、引伸、改译、省译等手段恰当得体地翻译。  相似文献   

13.
千山"无幢塔"是东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物证,但是多年来,由于对塔铭的误读,使"无幢塔"这个名字被叫了数十年.本文通过对千山"无幢塔"塔铭的重新辨识和解读,力求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解释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中译员显身和隐身的必要性,并通过详细案例,指出在记者招待会的口译过程中译员是即是忠实的"传话筒",也是对话的共建者和协调者。  相似文献   

16.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往政治家和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大多冠以“同时胜利论”,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并没有关于“同时胜利论”的明确表述。准确她说,马恩的革命理论表述为“同时发生论”更符合原意。这不仅因为在原著中能够找到佐证,在实践中也和列宁后来的“一国胜利论”有一定逻辑关系。今天,正本清源,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两个必然”和“必胜主义”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必胜主义对资本主义未来趋势作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对这两个判断的鉴别分析,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主义的关系,对于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逻辑的方法去“问”“答”,可使论辩更富有理性。显示矛盾式、精神助产式、设置圈套式等提问,及名实相符法、类比答辩法、假言断定法、隐含断定法、二难断定法、同构悖法等回答方法是几种有效的实用的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