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刀会》是关汉卿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塑造了关羽这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当然这一形象也是在正史《三国志》与《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2.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单刀会》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关汉卿对结构巧思经营,登场较晚的关羽角色在前两折隐性介入,一显一隐中强化了关羽的神道形象,通过层层嵌套的故事空间和表层、深层的双重矛盾,解决了元杂剧情节简单、线索单一的问题。梳理《单刀会》后世传播和禁演情况后发现,关羽形象在民俗学话语阐释中的神圣地位,使其在禁戏的社会背景下仍生生不息地发展。对《单刀会》杂剧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探析其艺术魅力,深入挖掘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翻译研究和戏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这两个元功能入手,尝试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英译文本与剧作源语文本的意义切合度。杨宪益《单刀会》英译文流畅优美,传神达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可商榷之处。该剧英译文在词语层面,一些文化典故词语漏译和误译,或进行文化简化,造成译文文学性降低,同时也造成概念区分度缺省。在小句层面,译文改动了原文的及物性,关系过程误译为心理过程,造成译文意义溢出。相对于概念上的误译,译文在人际意义上的误译漏译更多一些,混淆或过于弱化了原文称谓与数字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主要描写了《三朝北盟会编》中结构助词"底、的、地"的使用情况。"底"和"的"主要用在体词性结构中,"地"主要用在谓词性结构中,后者与前两者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分开的,但同时也有混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梁丹 《考试周刊》2009,(14):26-27
《源氏物语》开宗名义的第一卷(桐壶),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构思;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桐壶更衣和杨责妃的形象多有重合。但也有决定性的区别。本文着眼于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宫中地位、死亡原因之差异,并简单分析了带来此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百回本《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为明代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范本。围绕着对《西游记》的评论,陈元之、谢肇淛、李卓吾(?)、衰于令、张誉、凌濛初、睡乡居士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基本解决了困扰自古以来无数研究者的小说创作“虚与实”的关系问题,肯定了小说这种特殊体裁的虚构性特征,基本澄清了对以神魔鬼怪为题材的奇幻文学的传统偏见,肯定了奇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奇幻小说要“幻中有真”,更进一步强调小说要描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文学向人本位复归的理论探索;在“奇与正”的探讨中,他们把“奇”定位于“文胜”,定位于取材于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表现出奇的特色,是对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理论探索的每个环节中,《西游记》的范本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