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高职院校,人们对学校物质文化表现出过度关注的倾向,而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及其建构则显得有些浮躁。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形象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精神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来势凶猛的"网潮",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因此,必须重视网络精神文化的培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与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的建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方向和任务 ,但是 ,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文化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忽视和反对科学的态度是错误的。作为理性的思维活动 ,科学是普遍的。科学精神的根本基础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是一种“家庭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阎德明 《教育探索》2000,(10):67-68
学校精神体现了学校的综合个性,对学校的健康发展到关重要。本论述了其基本涵义和主要功能,并从如何准确表达、多维渗透、反复强化以及全员参与等不同角度对学校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校文化和网络文化交叉衍生物,学校网络文化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功能,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加速了两者的融合。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网络文化发展陷入了众多误区,体现为物质文化的唯技术化、制度文化的失范化和行为的平面化以及精神(价值)文化的个我化和庸俗化等。  相似文献   

7.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师生学校生活,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和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中发现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恰好解决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存在问题、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是建构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游戏精神之浅读游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学者也提出,游戏甚至是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游戏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强调游戏以及游戏精神,游戏和游戏精神满载着时代精神,成为一个前沿话题。尤其当网络、游戏与游戏精神被置于学校教育情景下,并与中小学生群体联系在一起时,问题的重要性也就随之提上日程。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游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是物质财富和物质生活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方式面临新旧更替。在这一历史时期,提炼并建构中国精神,不仅是对已有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全面认识,而且也是提振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自信的需要。民族精神、国家精神、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些都将是我们寻找和建构中国精神的要素之源。  相似文献   

11.
自律精神的培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网络社会中大学生自律精神培育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积极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这是当前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强化是学校精神形成的关键。学校精神的强化主要表现为替代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是通过对学校精神的观察学习实现的,表现为学校精神的价值强化与人格强化。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是学校成员在践行学校精神时其行为本身受到的强化,表现在学校的评优、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学事故责任的追究上。学校精神的自我强化是学校成员在学校精神的自我激励基础上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哲学和教育人学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敞开了一片明亮的视野.本文借鉴生命哲学和教育人学的思想理论,提出学校精神文化重建的价值转向和路径.我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调整文化观的价值转向,使之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和教育人学的视界,立足师生生活,在生命体验中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群体,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其日益成为大学生精神交往最为重要的手段.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精神交往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网上交友、游戏娱乐、实现自我.此外,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精神交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下手,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精神交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以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但同时也带来部分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民族责任感淡化等问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倡导实践民族精神,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校园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精神作为学校理念形象的反映。是校园化的核心和灵魂。注重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挥校园精神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本在剖析和阐述校园精神的涵义、功能、特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成立的闽江学院现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校园精神塑造途径,并强调在塑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精神匮乏的原因,提出以审美教育为突破、以文化心理整合生成新的审美经验模式,进而建构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相似文献   

18.
19.
论网络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对当今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就网络社会的文化、教师素质、教育方式、方法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共同体的性质和形式是不同的。当代社会共同体是指向个体性的共同体,它以契约为中介把人联系起来,因此是公民共同体。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性质上与社会共同体具有一致性,属于公民共同体。学校是充满理性和友爱的公民共同体,是师生交往的共同体,是彰显公共性的共同体。但学校共同体还具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既要按照公民共同体的要求,追求个人的合理利益,以契约构建政治共同体;又要超越契约,追求共同体的公共性,以道德的关爱构建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