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意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解读文本与独立思考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而读者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性及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土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培育创新精神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的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文学作品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由于受其知识积累、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把握不住作品的"经典".在重视个性化解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留住"经典".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聚焦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文学表达的知识习得、能力提升,侧重语言运用、文化自信、审美创造三种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对标教材,聚焦内涵阐述解读课标对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阐述可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三点学习能力和精神品质。一是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二是提高审美品位:通过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小学生汲取文学营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受到自身的性格、生活环境、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今天,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新课标,提倡多元解读,重点就在于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则在于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力求做到教材解读的有效性与多元性. 中学语文教学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通过……批判……揭露……".特别是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这一模式体现得更为明显,认为大师的经典作品自有其定论,不敢也不能作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存在着许多模糊美的因素。文学形象本身具有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征,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模糊审美正是利用文学语言信息的隐含性、间接性和解读信息的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对文本进行想象性再创造,从而实现个性化创造力培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作家精神和情感的产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文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内容和作家的精神感情,因此就有了多元的解读。如何让不同个体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教师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多元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文学作品含义的丰富性和不同读者理解的差异性,采用以旧带新鉴赏法、见仁见智品读法、唇枪舌剑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一篇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热情,还能起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多向思维的能力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响经典教材教学解读的因素很多。过去教材编写,文学作品归于文章文体,从文章学角度进行教学解读。新课标实施以来,教材编写重视文学文体,但教学解读的文章学视角依然隐约可见,对文学文本的"这一篇"特点重视不够。文本的教学解读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甚大,通过删改、阐释,一些作品的主题被改变。解读者不熟悉作者创作思想、写作背景,不重视艺术观念的更新,导致文本误读。经典教材教学解读存在的问题会削弱学生审美意识乃至个性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以学者化方式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加快知识更新。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文学作品含义的丰富性和不同读者理解的差异性,采用以旧带新鉴赏法、见仁见智品读法、唇枪舌剑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一篇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热情,还能起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多向思维的能力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旺生 《现代语文》2014,(10):67-68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是当前新课改着力点之一。相对于语文学科,对教材的创新解读,无疑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材解读上,不唯教参、教师、教辅,力争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教师是使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以教材为拐杖而非教材的奴役。因此,笔者近年来致力于高效语文课堂文本创新解读研究,曾精选了数十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师生进行了创新性、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若干成果。这些解读,主要贯穿了三个原则:一、新,力求解读有新意,不受制于教参教辅;二、深,力求解读有深度,不做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解读,既通俗易懂,又有一定深度广度;三、精,解读力求角度精当、内容精深、语言精练,完全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笔者拟结合近年来刊发于各类语文报刊的拙文,例谈文本新读的一些方法,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2.
陆艳芳 《教师》2015,(10):18
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情入文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释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要穿透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只有对文本有着精彩的充满个性化的解读,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因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内容复杂而需要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名作续写改编。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还原创作意图、联想和想象。课堂上,师生互动,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评价、认知文学作品里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唐僧,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结合《于丹〈论语〉心得》、课文《论语十二则》和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讨论、探究、认识和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学生体验、感悟并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合理想象,独特理解,有个性地解读自己心中的"桑地亚哥""白嘉轩""唐僧"和"康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在于解读文本的意义 ,剖析社会现象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新《课标》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 ,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 ,该如何积极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呢 ?我认为其核心是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出创造性的阐释 ,以独到的眼光去感悟文学作品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一、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一部文学作品 ,它的内涵越是丰富 ,那么它的主题越是人见人殊 ,常读常新。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 ,要特别珍…  相似文献   

18.
要写作文学短评,先要解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究竟如何解读呢?一、各类文体解读的共同项目1.解读各类文体的文学作品,对其主旨、题材、结构、语言、创作方法、形象刻画、风格等,都应相当的到位。我们不是说每一篇短评的具体写作都要涉及到这所有的“项目”,但是,无论从哪一方面切入,都涉及你对整个作品的理解以及你的理解所能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正>【任务群解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和同册的第一、三两个单元,同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其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