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年前的苏轼在滂沱大雨中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感叹,这时候的他早已名利尽失.上天似乎也很嫉妒他的才能,让磨难接二连三地光顾他,他不得不落魄而狼狈地出逃.然而,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他一生的倾盆大雨,以及遭受的无数磨难面前,他却能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保持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其独特的人格思想,造就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儒家提倡积极用世,道家推崇用自然辨证观处世,释家讲究智慧超脱。苏轼在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中,"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用融汇了三家智慧的"旷达"傲视困厄,使"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和谐融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苏轼将"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本文仅从其山水散文中探寻这种苏轼式的旷达。  相似文献   

3.
黄州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热爱生活、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对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钟志斌 《文教资料》2006,(17):120-121
北宋初期的文学,是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低迷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而且呈现出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态势,而苏轼则把宋文、宋词、宋诗推向了高峰。苏轼的人格精神与文学成就同样引人注目,他引领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大发展,为豪放词成为主流词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忠君爱国情怀和豪迈豁达胸襟对后期特别是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意义更是深远。本文试图从苏轼被贬黄州所做诗文的思想内容来解读他人格魅力精神所在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回首我的高三,作为一个过来人,倍感亲切和幸福。而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的我,第一个闪现脑际的是我的高中班主任说的那句名言:高考高考,就是高高兴兴去考试!高三生活并非缤纷如雨后彩虹,即便如此,我在紧张而繁忙的高三,也会自寻乐趣。在一中的最后一个春天,鲜艳的花朵一如既往地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压抑的气氛被醉人的花香冲淡。每逢课间,我们携手走出教室,迎着温润的南风让全身浸透花的香气,绷紧的神经在瞬间得以放松,就连  相似文献   

6.
包瑾 《高中生之友》2008,(20):40-41
余秋雨说,要是给中国古代文豪弄个排行榜,苏轼是可以跻身前三名的,他的才气、他的人品,堪称中国文人的典范。苏轼的文字真正动人的,应该是他言语背后率真、豁达、儒雅的风范与人格吧。最早接触苏轼的词,是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上王菲的歌声,我觉得这是中国最浪漫最美丽的词,清纯脱俗,而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成了苏轼留给后人最纯洁的祝福。  相似文献   

7.
东坡居士一直是位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是经典的一生,也是辩证的一生。在顺境中的平静淡泊,在逆境中的泰然从容,苏轼进行人生思考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两面性,恰恰是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最黑暗处独步前行的我,心里静默着聆听秒针每一次的滴答声,时刻准备迎接最为耀眼的黎明——题记刚踏入高中的那天在脑海里依旧清晰可见,现在我却已经在一条独木桥上颤抖而行。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贬到黄州后,文学成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和散文作品,而且在作品中充溢的是一种旷达、从容的精神。《定风波》这首词所展现的就是词人面对困顿人生表现出的潇洒从容和旷达坦荡。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受禅宗“无执无念”的启示,视人生如梦幻泡影般万物皆空;而禅枣“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的人生观更使他以一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精神来驱遣世间的忧烦。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一直深信自己是个流于肤浅的人:看书喜爱华丽辞藻,看剧只观俊男美女,看城甚爱华灯璀璨。却不想才离开记忆中永远蒙着青灰色彩的古城两年,便时常在闲暇时不自觉地想起那座城,那些人和那些事,它们经过时光的渲染散发着暖暖的、如橘般的光晕,轻易就将我的某些深信打破,我或许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讨厌那座满是青瓦飞檐的城市和那所古朴典雅的大学。  相似文献   

12.
满意也好,失落也罢,在愿与不愿中都将写成晴的天、泪的眼;但只要拥有一颗感悟生命的心,便会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的圣影.尘世人生,在苏东坡浩浩瀚瀚、坦坦荡荡的心中,便再容纳不下现实的窘迫,也容纳不下未来的空淡.在宦海沉浮中的贬逐生涯彰显的则是苏东坡自身精神生命的升华.生存过后,不免要提及死亡,沉重感也由此而来,然而,沉重的却并非是死亡,而恰恰是生存本身.将一生的贬谪看成是最大的功绩,将五十九年的放逐指向"生不契家,死不扶柩",这便是不计此身何处还的"东坡家风".  相似文献   

13.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思考、兼容儒释道内涵的人格魅力、真性情的人生幽默、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苏轼的旷达、谐趣、圆通的文化性格系统。  相似文献   

15.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词前的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相似文献   

16.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出现,有些类似于《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初次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多的报道、影评,再加上有些夸张搞笑的海报,让我在未窥全豹之前便已知"数斑",仿佛是带着"凤辣子"般的爽利逗趣,让人忍不住想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贬谪黄州,人生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在困顿的黄州时期,把儒佛道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通达地观察社会问题,解决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在心灵上的纠缠。苏东坡在黄州完成了一次愉快的休闲旅程。是黄州的山水风月、历史陈迹成就了东坡的"坚韧旷达、爱国忧民"的黄州精神和"自然超逸、灵动缥缈"的黄州文风,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和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18.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有着融会贯通的思想体系,更是一位精研禅机的文士。从他的大量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学禅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返照静观的审美视角、人生如梦的空灵境界、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硝烟与战火弥漫了整个大地。戴魁戎便是从这些战乱中成长起来。带着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和热血,戴魁戎在青年时代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中。在走过了50余载的医学之路后,当回首往事时,留在戴魁戎印象深处的,不是任何奖项和荣誉,而是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为病人带来的真正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