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影响深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由于网络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元、监管不利、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欠缺等因素存在,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创新思维,提升教育手段,助推高职高专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各种思想混杂的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很多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入手,简要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不断关注,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女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建设出发,主要从传播的现状进行探究从而提出有效的路径,帮助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9,(4):75-79
"互联网+"时代技术更迭交错、传统媒介受新媒体冲击影响显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引入到一个全新的虚拟环境和场域——"互联网+"媒介场域,尤其是以微信群、社交平台为典型代表。在此场域当中,大学生受网络社群舆论生成与传播载体的作用愈加明显,既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积极环境因素,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环境因素。网络社群的崛起能够促成对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的改变,因而在"互联网+"媒介场域下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时代内涵和特殊价值。通过对思想政治网络素养培育的内容、情感、启发三个向度进行分析,得出要注重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注重智慧表达,让高校大学生群体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引领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先进的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在该形势下,政治、文化与经济领域积极实现自身变革,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发展互联网+思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互联网+时代影响,在教育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10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马云霞编著)一书,充分结合互联网+时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变革与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网站正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主动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依托"红岩网校"大平台,深入开展网络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奏响思想文化主旋律,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开创了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等学校要把"互联网+"时代当作新的起点,不断丰富网络文化内容、改变教育方式、把控网络舆情、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有效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势不可挡,"互联网+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网络传播,教育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信息,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广大少数民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紧扣现实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开辟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适应了网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在接受着"快餐式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大军中多数群体,他们毫无抗拒,毫无保留的享受着"快餐式文化"。他们在思想,行为,认知观念等方面正在接受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洗礼"。"快餐式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双重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造成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变得更加艰难和更具挑战。本文就是结合申报的课题,进行有调查,有分析,有对策的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拓扑心理学的角度对微信教育力进行了阐释。据此提出高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以人为本,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关系、教育信息、教育路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2.
关平  孙雅夫 《教师》2019,(2):55-56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适应依托在线开放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不断加强对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效果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全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其高速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需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而青年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和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特点,也享受网络的社交互动、休闲娱乐、消费与创新等功能,这使互联网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媒介,其中对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尤为广泛而深刻,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影响。但互联网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空间,也伴随着一些新的挑战。高校应在21世纪"互联网+"的时代,抓住这次机遇,结合当下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忽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合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基于移动学习产生的历史背景,"互联网+"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来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学习模式的系统建构需要"三维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了解移动学习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144-1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选择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分"借助网络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状况"、"利用网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三部分论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推动课堂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我国各大高校致力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已有实践表明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探讨了高校将"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以全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生为本",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互联网+"创新2.0下教育大转型的应有之意。"互联网+"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而且其复杂的信息内容、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双面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我们在充分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还要认清"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开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尹娜 《现代职业教育》2022,(18):165-167
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紧随时代步伐,完善高效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开辟搭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格局.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期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传播方式。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特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特点,为高校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7,(1):99-101
教育主客体角色的互换、内容的多元包容、方法的互动开放、载体的丰富多样、传播渠道的快捷方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新特点。高校要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完善网上网下互动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等途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