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孟母堂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了现行教育的缺陷,指出现行教育的主要弊端在于受到功利主义支配,以技术教育为主而偏离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导向。为此,本文强调经典教育是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节目,其"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音乐相融合,为传统诗词经典的传承和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传统诗词经典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刘钟元 《作文大王》2014,(10):30-30
今天下午,我和表哥在阳台上玩。突然,我们发现那盆榕树被爸爸修剪得光秃秃的,像个小和尚,难看死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跳出"经典性"和"经典化"的研究模式,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化为考察范围,对我国二十年来的文学经典论争进行回顾评析,继而尝试对未来经典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这最终导致了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了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与库切都曾发表过讨论经典的演讲,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经典"这一概念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它所面对的质疑与适当的理解.后现代语境中的"经典"与其他所有的宏大词语一样面临被消解的现实.但是两位作家文章中的争论,却为我们探讨"经典"这一概念的内延与外涵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也同时说明了"经典"作为一种判定标准所具有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定义“美丽清新”,人将极其简单的形象化成为一种意识的开始。意识开始寻找着物质,进行了一次‘物质性航程’。把“美丽清新”纳入想象的范畴,人在敞开的世界创造着。当想象讲话时,想象创造人本身,想象创造了我们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女儿平平入托已经半年,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她的点滴进步:见人有礼貌地问好,跟小朋友玩游戏学会忍让,能自己吃饱饭,可以背几首像模像样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池军华 《教学随笔》2015,(4):183-185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守住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必须承担的责任。如今,我们比任何时代都缺乏民族精神信仰,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在茫然徘徊在功利追逐的漩涡中,而淡忘了自己身份的民族本色。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亲近国学大师,回归生命归属的本真色彩,这是我们民族走向强盛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唐诗宋词等为诵读内容,以经典思想指导学生的行为、美化学生的心灵,以经典文化打造校园文化,让儿童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文化的熏陶,在经典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中的特色教学之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一种途径,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这一特色课程亦是将传统文化这颗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随着学习成长不断生根发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丰富,心灵更加丰盈。  相似文献   

14.
冒石宏 《小学生》2009,(11):12-13
十一月的校园是热闹的,读书节刚刚驶离,舞台剧又来了。在津津有味地看完了表演之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教室,在乐滋滋回味的同时,纷纷拿起笔把这次的观后感记录下来。晚上,在两个多小时里,我随着孩子们欢快、跳跃的文字,再次回忆了这段快乐的日子。不过,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15.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崔慧 《新疆教育》2013,(4):79-79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而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侵蚀。教育工作者要把诵读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使小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完善内在道德情操。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12月28日下发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湖北省和四川成都等地的一些学校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这种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亟待更广泛、深入地引入校园、引进课堂,在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高师院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需要加强传统文化阅读在高师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结合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方面可采用泛读与精读、背诵与讨论、精选与提炼的学习策略,从而为传统文化阅读在高师院校的开展提供新的思维框架和传播渠道,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教育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不例外。韩国有关道德、教养方面的课程主要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进行开设,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使他们具备忠孝、仁爱、善良、诚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忠孝两全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