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杠杆”教学为例,探讨基于生活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真实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寻物理规律,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科学推理能力,感受物理的乐趣和物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新课程提出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通过将物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物理现象中,主动地思考、探索来自生活的物理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科学育人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4个策略开展初中物理学科实践:亲身体验,发现学习的主题;思维冲突,发现教学的起点;进阶探究,发现思维的深刻;应用创新,发现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物理学科实践,笔者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发现着长大!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奇妙的物理现象,高中物理学科就是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探究这些物理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真理,将所学运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服务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高中物理教师将生活情景教学法引入物理课堂,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实践,能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物理小实验能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6.
韩志安 《物理教师》2006,27(4):31-32
学会观察是学好物理的基础,许多物理规律的发现靠的就是科学家明锐的观察力.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描述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后,在兴趣课中我曾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A3):147-148
鉴于现阶段学生学习脱离实际,我们物理教学一定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生活经验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物理一定意义上就是生活规律的"总结",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形象、具体,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并且能够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好物理。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个规律的发现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物理实验发展的历史。实验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发现探索新规律、验证新理论、测定物理常数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推广应用等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产生的条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基本技能,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物理实验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领悟验证性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通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找出规律,再怎么应用到社会的一个过程.物理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在物理概念规律与实际应用、理解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很多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学生感觉到物理枯燥难学,即使学会了也没有用,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这就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没有问题,没有去探究、没有去深刻体会和理解造成的.怎样利用问题帮助物理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索、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0.
物理课标明确要求,教学过程要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物理实验当中包含物理概念、规律和定律,是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的重要活动.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探究活动,高效利用实验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本文针对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要求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发现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领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尽可能通过引领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将学生对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物理习题的理解尽可能地转化为课堂活动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变得富有变化,富有趣味,从而实现主动式学习物理的目标.一、善于向生活提出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提  相似文献   

12.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使物理教学过程尽可能地成为一种“亚研究”过程,让学生亲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探究中获得真知;让学生追溯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提高能力;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在探究中培养素质。  相似文献   

13.
(续上期) 3 物理教科书要引领学生跨入科学的大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令人心旌摇荡,自然界中蕴藏的奥秘莫测无穷,而物理学在探索奥秘、解读神奇的过程中带给人们的是加倍的乐趣和愉悦。所以,物理教科书应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开始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4.
曾萌 《林区教学》2023,(2):113-116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离自己很遥远,而巧妙地将生活素材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帮助学生从物理的角度看待世界,在形成物理观念的基础上发展科学思维、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让学生真正体会物理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大量教学经验表明,合理利用生活素材可以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物理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理论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当然,物理知识也是如此.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探究与体会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再现物理理论与相关的物理规律获得的情境,从而让物理应用到生活中,让物理课堂回归生活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习物理,从而可以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打造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参与热情和亲身体验,再将生活情境构建成为物理模型,得出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之一,学好物理的一个关键就是学会探究,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均出现了重在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好试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探究报告,让学生经历科学家发现重要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中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9.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众多的物理理论原型都源于现实生活,这些理论和知识出现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理论,促使学生亲近生活,让生活中的物理理论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与物理课堂中,促使物理学习更为直观详细、生动有效,促使学生认知到物理的意义与作用,学会利用物理理论理性认知周边事物.所以,作为物理老师,要提供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熟知的生活全面结合起来,进行组织教育,促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感悟,假设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研讨对象,就会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  相似文献   

20.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图像转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一、创设生活情境,感悟物理1、通过身边的情境,引入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