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森文 《现代语文》2013,(5):137-138
本文以汉语"红"与日语"赤"这两个色彩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比二者的认知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红"与日语"赤"的认知意义存在共性;二者都具有隐喻认知意义,且存在共性;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实践方式不同,二者的认知意义与隐喻认知意义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朱莉 《现代语文》2009,(6):98-100
作为高频助词, "哩"和"吤"在双峰方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相对应.本文将对二者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阐述,并归纳出"哩""吤"之间的异同以及二者与"了"之问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秀玲 《中国语文》2012,(5):437-446,480
"说"和"是"分别是言说动词和判断动词,二者添加在关联词语之后的用例不断增加,有时可以任意替换而不影响语义表达,甚至还出现了同时附缀在关联词语之后的用法,这使得二者原有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中和。学界一直将"说"和"是"与连词等的组合作为独立现象进行考察。然而,"说"和"是"与关联成分的组合在很多情况下既是对立又是中和的,孤立的考察显然难以揭示这种附缀现象的本质特点。本文考察"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的参差局面,探讨二者对所附缀关联词语功能的影响,分析二者对立与中和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4.
"技""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涉及的,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然而由于部分艺术家对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重"艺"而轻"技",主观夸大"艺"的作用,轻视"技"的训练和培养,进而影响"艺"的表现力。本文通过谈"技""艺"的关系,希望能使艺术家们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为了"既可表示原因,又可表示目的,这与专表原因的"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就产生了不少混乱的现象。那么"为了"和"因为"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比较合适,什么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使用,这个问题现代汉语语法学界的讨论还不多。在搜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主要以"为了"表原因的用法为切入点,以进一步分析"为了"与"因为"二者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老师”与“教师”的差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与"教师"虽一字之别,但自诞生之时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就大有不同。目前社会对二者的用法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以致出现混淆二者用法的现象,尤其要引人注意的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老师"称呼语,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上,可见,"老师"的意义已不局限在其本义上,显然超出了教育界,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对于区别"老师"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副词"绝"与"决",在表示否定时,都可以放在否定词"不"前面,作状语。在使用过程中则出现大量混用现象,但通过分析发现,二者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对于二者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语"对偶"与英语"antithesis"是重要的修辞格,本文旨在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方法是从定义入手,对两个术语的各个方面做对比研究,涉及二者定义、语音、语义、结构、长度、修辞效果、相关修辞格、应用及形成原因,结果发现"时偶"与"antithesis"差别很大,不宜互译,"antithesis"与"对偶"中的一类——反对,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9.
"身价"和"身家"在古代文献中分工明确,没有出现"误用"现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在某些义项上的分界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身价"代替"身家"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根据"身价"与"身家"在词典中的释义推测出二者开始被"误用"的时间大概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并对二者"误用"的原因做出了解释。最后,本文指出,有时候看似误用,实则不然,用"身价"代替"身家"是有一定理据可言的,是语言在交际中规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X眼里"与"对X来说"作为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框架,二者含义接近,有时可以相互替换。借助CCL语料库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这两个结构展开比较,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研究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于句法分布和内部层次,以及"X"的抽象程度、框架抽象程度、已然未然等方面的不同,还有使用频率与主观性认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从形式上看与墨子的"兼爱"思想一样,都提倡一种普遍的"爱人"思想,但二者在前提条件、爱有无差等、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爱有无差等,是二者最核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与教研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教研的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然"硕果"累累却外强中干;没有教学的教研犹如纸上谈兵,纵然"成果"辉煌却徒有其名。二者对于教师来说缺一不可,那么学校如何才能使教师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呢?那就是以师为本,抓住内涵,扩展外延,内外兼顾,促进教师及学校"教"与"研"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受传统语法理论的限制,大多数语言学者着眼于句法结构对"看起来"与"看上去"进行静态的研究。本文基于话语标记语理论,对二者进行动态的考察。在提出判定二者话语标记语标准的基础上,对二者演变为话语标记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起来"与"看上去"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这种功能作用于交际双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起来"与"看上去"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浅析,以期丰富前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15.
胡俊思 《考试周刊》2013,(19):28-29
本文意在梳理"诵读"、"涵泳"这两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流脉,澄清二者的内涵,以利于语文教师达成对二者内在科学性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不行"与"不成"是现代汉语的两个否定式程度补语,文章从语法化视角描述了二者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18.
王瑜婷 《文教资料》2012,(27):151-152
"师父"与"师傅"仅有一字之差,且互为同音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常常将二者混淆。词汇的发展中,两者各自的义项有的发生蜕化,有的却被凸显,甚至不再囿于原有义项,产生了泛化用法。对二者的辨析能够便于我们更好把握词的用法,以达到更高的交际效能。  相似文献   

19.
近义词"一起"与"一齐"的辨析主要从语法和语义两个角度进行辨析。语法上,探究二者在词性上的不同、同作为协同副词时在与后接动词性词语的紧密度、与动态助词搭配、与时量成分的搭配上的不同。在语义上,主要研究在与二者相关的动作行为能否独立完成、前指的动作的受(施)的主(客)体的侧重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何况"和"况且"作为常用连词,二者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但二者词义有何差异词典解释得都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有必要在句法中研究二者在句子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二者进行深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