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求异等意识。要想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去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81):14-15
让学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问题上下功夫;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下功夫;应该在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提出的问题习惯上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民主提问氛围上下功夫。只要我们多多鼓励,学生的提问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大门才能敞开,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提问的艺术,一直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致力研究的问题。上海市教育功臣顾泠沅先生认为,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比直接感知教材有更大的优越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提问的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而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徒劳提问”相当多,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比赛中也屡见不鲜。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去设计问题,力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防止和克服课堂提问不良倾向的有效对策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那么,提问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课堂提问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有效的提问,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现有的研究材料以及我们了解到的语文教学现状,均表明课堂提问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应有的价值。关于改进课堂提问的探讨,也大都集中在怎样从文本出发,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鉴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时,教师在课堂中就要对问题的有效调控,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韩俊尧 《职教论坛》2002,(12):18-18
未来的社会需要人们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智慧从事工作,造福人类。高度的智慧就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一、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其思维的主动性敢于提问,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古人早有“勤学好问”的训导,这是很有见地的。一个头脑中没有问号的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对他们的任何提问,切不可嘲笑和斥责,因为…  相似文献   

9.
王芳 《语文天地》2013,(10):14-16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巧妙的提问、精彩的引导,能让学生喜闻乐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智慧,促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怎样设计问题,怎样引导回答,才能真正让学生喜闻乐答呢?笔者认为,要在"巧问"和"诱答"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常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一、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过去,许多教师习惯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大多采用“以问代讲、以问代练”的教学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其一,“乒乓式”提问多,“大问题”提问少。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非常琐碎,缺乏思维含量。一问一答的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问题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提问的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单化,特别是对问题的设计,趋于固定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进入中高阶段后,回答问题愈来愈不积极,课堂答题的参与度每况愈下,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应该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几乎变成了讲座,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究其原因,很大的因素是课堂的提问有问题。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提高学生答题的参与度,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较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使课堂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第一,设计问题不要简单化。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无效提问.似乎活跃,实则不能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也不能有效地发挥提问的作用。第二,设计问题的难度不要太大,难度太大学生会望而却步,也达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只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学起于思,思生于疑。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引导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疑在困惑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提问大多停留在浅层面上,问题缺乏思考性、深刻性、创新性,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应有效应。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追求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要改变以往把“火热的思维变成美丽冰冷的公式”的做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因此,课堂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提问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一堂课的新旧过渡、分析讨论、课堂练习与总结谈话等活动中,都应该有教师的提问。好的提问应牢牢把握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提问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和智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引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基本手段。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提问,培养主动思维,利用生成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发散、批判等思维品质,落实英语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在提问前先叫学生再提问题,往往造成学生无准备下的心理紧张,抑制思维的顺利展开,难以圆满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就不会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只有先提问题后叫学生,给所有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去理解问题,才能达到既可以提高答问的成功率,又可以收到全面开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梁文勇  徐翔 《山东教育》2002,(16):28-29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言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但我们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提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羞于发言。学生为什么不敢或不愿提问问题呢?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哪儿去了?老师应该怎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健康发展呢?笔者现就此问题略述一二,以就教于大家。一、学生课堂懒于提问发言原因分析。学生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发言提问,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感”越来越强。有的学生人前发表见解,怕说错了让同学老师笑话。久而久之,就会滋生惰性。一旦惰性生成,创造力也就无从…  相似文献   

19.
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提问不仅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引线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改善;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激活思维,发展能力。生物学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合理设计问题,以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笔认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本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