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和深化,实践的反主体性效应所凸显的全球问题已经逐渐唤醒人们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反思实践活动的价值,合理规约实践活动,积极消解实践活动的价值张力,既是当代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价值指针,重建实践价值观,才能使人类摆脱实践反主体性效应不断凸现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人的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 ,也就是人类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发展的历史。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 ,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 ,从而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主体性的缺陷 ,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否认客观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是必然的。为此 ,就要研究主体性原则 ,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这样 ,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3.
实践主体的每一个创造性活动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上的.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表明这种价值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入发展主体性活动的局部的、个体的、暂时的正价值却越来越凸现出全局的整体的长期的负价值,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隐患.今天,我们已意识到主体性活动内在地蕴含着反主体的可能性存在,那么正是该认真地思索一下人类文明的品质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4.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古代哲学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与此相适应确立的主要是单纯客体性思维。近代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形态,与此相适应形成的主要是单纯主体性思维。当代哲学之所以以方法论为主要形态,这是由当代人们的实践方式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随着人类实践的拓展,学科分化的加剧,现实生活给哲学提出的迫切问题是探讨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分化了的主体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集中表现在它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维方式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维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它既突破了以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又吸收了单纯客体性思维、单纯主体性思维的合理性,使人类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扬弃,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基础,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主体性内涵和当代价值出发,探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科学把握"主体——主体"双向的互动交往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类实践的消极的反主体效应所引发的种种人类生存困境及“全球性危机”,迫使人类深刻反思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实践合理性问题的实质是依据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观对具体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的反思、评价和规范。具体来讲,真正合理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真、善、美三个基本尺度,以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突出的矛盾表现为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即人类主体效应空前增长,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反主体效应.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对于发挥实践主体的创造精神、认识客体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性,使实践活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以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特点在于:它是关于“人”的一种活动,亦即是说,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对象)都是人,而人是一切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教育过程必然内在性地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已略有论及,但这种主体性的内在意识根据或心理根据却似乎还未能说清楚。我认为,这种主体性与人的价值意识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人的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存在工具化、实利化倾向。这已背离了时代要求和教育的本质,致使教育实效性、合理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以开显、澄明人生意义和价值为己任的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研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主体性精神活动,彰显思想教育以德育人的精神本性,既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深化教育理论研究和促进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对教育走出实效性差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冉彬 《教学与管理》2009,(10):114-115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浪潮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平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方式: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方式无限多样中的一种,具有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属性。是人类改造世界与发展人的主体性相一致的自主活动,是以人的内在尺度来把握物的尺度、以人类的发展来规范物质活动方式和运行方向的过程。此外.虚拟实践具有鲜明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它是在虚拟空间中,把人的现实实践以数字化的方式再现出来.让人可以“离开现实实践看实践”;第二,它正在不断地蚕食着现实实践,确立起了新的实践主色调.并以其无孔不入的强大生命力爆破、颠覆、重组着人类的现存的社会时空.可能成为人类来来实践的普照光。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因而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形式之一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例外。对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可从内外两方面考察,就内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人类在科技活动中的认知价值;就外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科技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为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彰显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绪论篇1、在活动论上把信仰提到“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高度来研究。人是对象化的存在物。正得于此,人才和动物分道扬镳。人的对象化在其现实形态上表现为人的各种活动。人的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但是基本原则是按照“主体性原则”去研究。按照主体性原则,人的全部活动都体现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掌握”一词标示着人的全部活动的主体性特质。所谓掌握世界,就是人类以观念和实践的方式去反映、理解、选择、体验、改造和占有外部世界,以把它们最终变成人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内在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和品质,它具有成己成物的内在要求,“为仁由己”说明了行为主体“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对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表明了道德实践活动中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知识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两种作用:知识增强实践的主动性;知识是实践的有力武器。知识在实践中的这两种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任何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研究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对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对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生态哲学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应然追求与价值选择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应然的主体性要求是随实践而变化发展的.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主体性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类愈来愈显示出不同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和力量的今天,不能不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以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作为基础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人对自然和人对人自身两个方面。人对自然的主体性是基础,人对人自身的主体性则是人的本质即自由最终形成的内在根据。因此,在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所表述的“人类的价值中心论”,不仅不能被抛弃,相反应该被发扬。生态伦理学是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般伦理学一样,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使其指向发展错误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生成主体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 ,人类文化的历史 ,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 ,所以 ,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 ,主体性教育也成为了近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 ,以活动为生成机制 ,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 ,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 ,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 ,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 ,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 ,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 ,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