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通常分为谚语、歇后语和习语三个小类。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包括俗语的结构类型、俗语的结构关系、俗语的变异以及俗语的修辞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俗语的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俗语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留学生对汉语俗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使用过程中又会出现很多失误.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教材中对俗语的处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俗语习得.本文通过对现行对外汉语教材在俗语选用、编排方式、讲解方法和练习设计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认为一般教材在俗语教学方面有一些局限性,可以编写专门的俗语教材,开辟多种途径来改进俗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俗语来自民间,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探讨俗语语音修辞是研究民间文化的重要环节。湘南地区流行着大量特色鲜明的俗语,其韵母、押韵、节奏等三方面极具关感性能,通过对地方俗语的探析窥见俗语的语音关。  相似文献   

4.
俗语透露出某一文化背景下特定文化内涵,是语言表达的精华。并且俗语一般富有深刻的生活信息,反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在英语俗语中的分析,能使我们对英语产生更好的了解,丰富英语文化,实现英语学习中的深刻文化交流。本文主要从英语俗语类别入手,对英语俗语修辞以及英语俗语蕴含的文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与战争有关的俗语俗谚,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繁衍着。它们在被禅门师徒引用进禅籍文献时,又被添加出特殊的宗门含义,使得这些常用俗语的含义在禅籍文献中变得扑朔迷离。围绕这些战争俗语在禅籍中的使用情况,可将之分为战前类俗语、战中类俗语、战后类俗语,并对其具体的宗门含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读胡朴安等编的《俗语典》,在探索俗语的出典等方面有不少收益,尤其感到研究俗语古往今来的演变,是俗语研究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内容.俗语演变大致可分以下六种情况:一、使用范围的演变,二、感情色彩的演变.三、词性演变,四、用字的异同,五、俗语的替换,六、俗语的歧义.下边就一一来谈.  相似文献   

8.
俗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在语言中的结晶,俗语的翻译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审视近期国家领导人发言中俗语的翻译,发现国内译文与国外报刊中的翻译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从文化视角剖析俗语,用异化与归化两大翻译策略进行指导,期望俗语翻译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汉语俗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流传在汉民族口头上的通俗、凝练、鲜活的语言。它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的俗套话,日积月累并传承下来,便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汉语俗语。汉语俗语的实用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汉语俗语"这块真材实料,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各类文体的考验。在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中都有用武之地。俗语与散文。汉语俗语颇具哲理意味,俗语中的谚语更是如  相似文献   

10.
闽南俗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特征,非常适合和值得用图像形式诠释和传播。对闽南俗语进行图像化表现,将有助于受众理解闽南俗语,也将使闽南俗语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闽南俗语的图像诠释与传播需要文与图的互动相生,同时应力求超越“图解”和“话说”的层面。此外,闽南俗语图像的有效传播可从静态和动态的图像传播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鲁迅曾用“炼话”来赞誉民间俗语。地处福建中部沿海的莆田县,在人民口头上就流传着大量凝炼、隽永的俗语。这些俗语既具有汉民族其他方言区民间俗语的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先对俗语的概念问题作些探讨,然后围绕俗语的主要特点,选取典型语例,对莆田俗语试作比较详尽的评介。疏误之处,诚祈治闽方言的专家学者及莆田父老教正。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海南闽方言与民俗关系,得出闽方言区民俗孕育和产生了闽方言俗语。用闽方言区的鸡民俗与鸡俗语为例,说明了越是广泛流行的民俗越能产生丰富的相应俗语。海南闽方言区独特民俗也产生了独特俗语,从这些独特俗语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南独特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3.
先秦俗语,源远流长。后世俗语发展壮大到浩瀚广渺的境界,无不从这里牵头。因此,探讨先秦俗语源流,对研究整个中国俗语的历史,是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从认知视角对汉语俗语语义建构进行了解读。俗语源于人的生活体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可以解释俗语语义的生成。一方面有助于提供汉语俗语研究的新视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俗语。  相似文献   

15.
<儿女英雄传>在俗语运用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口语性强、视角多、连用多.这些俗语的使用有助于小说塑造人物、说明事理、展开情节.从语用的角度审视作品中的俗语,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俗语进行立体的研究,这不仅能拓宽研究视野,更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俗语表现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俗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简练,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郁。在俗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处理语言障碍又要考虑文化因素,因此俗语翻译一直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对《红楼梦》俗语在杨译本中的意义再现进行探讨是一次新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为俗语翻译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7.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关。其文献学意义和俗语词研究史料价值、南通方言研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俗语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文全译本对书中俗语的翻译表现是论文的研究对象。文章从《西游记》中选出120句俗语,用Word中的可读性统计信息为导入,从直观的量上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在俗语翻译时的用词特点和语句特点,探讨得出两位译者对文中俗语的再现情况。  相似文献   

19.
俗语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文全译本对书中俗语的翻译表现是论文的研究对象。文章从《西游记》中选出120句俗语,用Word中的可读性统计信息为导入,从直观的量上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在俗语翻译时的用词特点和语句特点,探讨得出两位译者对文中俗语的再现情况。  相似文献   

20.
俗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俗语我们可以透视这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女性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中韩两国俗语中有关女性的俗语俯拾皆是,从各方面展示了女性的社会生活。由于中韩两国几千年来把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为传统女性制定了严格的封建礼教,这使传统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中韩俗语中有关女性俗语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