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引进,社会风俗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引起中国学者们的研究重视.孟森是较早关注并进行社会风俗研究的学者,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进行考证,为近代社会风俗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孟森研究社会风俗以野史笔记为主要史料来源,且以宋代笔记为主,其晚年认为奏销册是社会风俗史研究重要的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2.
《科技新时代》2007,(3):24-31
愚人节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看看“古人”是如何整人的?或许你还能获得整人的精彩灵感呢。  相似文献   

3.
关北光 《科教文汇》2008,(27):214-215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从巴蜀特有的风俗文化现象探讨了风俗文化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人的别号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称谓有名、字和号。号,在古代社会作为个人的一种称谓,不受场合、对象的限制,经常取代名和字,成为人们交往时的称呼。  相似文献   

5.
石鉴明  石金晶  高振 《科学中国人》2010,(3):128-128,F0003
<正>笔者在《迎接网络文明的洗礼与挑战》一文中曾提到,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阶段,现正进入网络文明时代。关于网络文明问题,海量的信息不断涌来,使我们不得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09,(13):54-55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当人们需要记录或提示备忘时,会想到使用记录本。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则没有如此便利的书写工具。因此古人采用的记录和备忘方式,也与今人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09,(11):57-58
名字对于今人来说,是作为一个称谓。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名和字则是两个不同的称谓。(见图) 当子女出生后,父母或长辈要给他起一个称呼,这就是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这个名才是最正式的称谓,故称大名。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按照户籍制度的规定,这个名还要记入官府的户籍簿,故又称为官名。  相似文献   

8.
<正>我很高兴把我的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在此书中我质疑了两个在当今西方社会很普通的假定。其中第一个是,现代西方社会本质上是从古代希腊—罗马发展而来的产物,与古代中国没有一丁点儿关系。第二个是,古代世界在每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刘璐  刘洋 《科教文汇》2009,(8):243-243
广告语言是社会文化和民族风俗观念的体现,并受其影响和制约。本文试探讨西方社会民族文化生活与英语广告用语的内在联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君懿 《百科知识》2011,(20):9-11
2004年11月18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考古学家艾伯特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将人类在北美洲历史推前5万年的新证据》的文章,引起了全球考古学界的瞩目。艾伯特在南卡罗莱纳州阿伦达郡的塔波发现了一些石制器具,将克洛维斯史前文明向前推了5万年。回顾美洲远古人类文明的薪火延息,人们对哥伦布远渡新大陆前的人类文明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本就是个文化大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遍布神州的文物遗存,还有那古老的生活方式积淀下来的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民俗,作为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汇入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民俗本是生活行程的历史积淀,又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新陈代谢掉。消逝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对今人犹如童年的梦,遥远而不再现的种种事象,在想望中分外亲切。正如人类天生有追根溯源的特性一样,对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发的怀旧情结,尤其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当人们为转瞬即逝的现象而眼花缭乱的时候,更期待从旧日风情中获得心理的慰藉。在人们对古老生活方式回归的期待中,蕴含着大量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对旅游经济更是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2.
转身 《科学生活》2013,(5):38-40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在那些神经长期紧绷而不得舒缓的人群中,一个许多人倍感熟悉其实却不甚了解的字眼——神经衰弱——如幽灵一般时隐时现,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扰。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与宇宙疏远了,宇宙似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层面的"羞耻心"弱化和缺失标志着社会文明出现了危机状况,表现为社会关系松弛化、人情冷漠、社会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下降等社会问题现象。在当代中国的语境背景下,沿着民主、科学和公平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念灌输和社会行动载体建设,乃是应对社会文明危机的一个公共治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总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与任务,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观,促使摒弃不文明的传统发展模式和不文明的社会行为,推进全国生态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文明层次指明前景、强化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见证之一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人才更加区别于其他一切高等动物,从而承前启后,代代升华。然而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它小到人们心中,大到国与国间的征伐,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它具有着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文化里边充满了智慧的传承,一路走来,人类的文化历程几乎在步步创新、步步改良。不信,请看我们本期为您呈现的10项发现之旅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但又亟待深入的情况下,社会学习作为一种文化建设路径凸显其必要性。生态文明榜样群体的不断生成,以及各类生态建设榜样的活动,都为这种社会学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学习通过榜样行为展示、替代性强化、主体间交互学习及学习者的中介作用等途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可再生的、可生物降解的、生物相容的和可衍生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对它的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也是人类第一个利用的天然材料,本文通过对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发现和利用的科学史的回顾,阐述了纤维素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维悌 《科学生活》2014,(6):31-33
在本刊今年第2期,我们曾介绍了美国研究人员对某些轻微说谎者的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说谎者往往感到兴奋、自我满足且充满优越感。这篇文章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兴趣。姑且不论现今社会上,人们常常遭遇骗子,一不小心就损失钱财甚至遭遇不幸,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值得再讨论一番。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付渚实践,就是要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撑,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推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思想观念层面,物质与生产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三个层面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