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的内容、重本抑末与其他正统经济思想的关系以及重本抑末的反对论。本与未有着具体的含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种植业和工商业;重本抑末的内容主要是强调抑制工商业从业者,而不是工商业本身。中国古代的正统经济思想除了在《盐铁论》前后形成的黜奢崇俭、重本抑末和资义践利思想之外,还应包括先秦时期即见端倪的轻摇薄赋和分配领域中的“均”的思想,后者在汉代演变成“抑兼并”思想;这些正统经济思想之间是以贵义贱利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重本抑末的反对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自东汉起至南宋时期提出的不抑工商业论;二是自南宋起到明清之际的工商皆本;三是近代进步思想家对重本抑末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2.
秦汉“抑末”政策形成的心理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是两个统一的王朝,都出现过繁荣的工商业和跃跃的商人资本,两朝统治者都实行过"抑末"政策,对工商业者及其工商业加以打击和抑制。至汉武帝时,"抑末"政策的实行已达高潮,可谓淋漓尽致了。史学家们一般都认为,"重农抑末"政策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对从奴隶制经济和封建经济并行过渡为单一的地主小农经济,都是必不可缺的政策与措施。因而,在封建社会初期,应该肯定其积极作用,同时,从长远观点来看,"抑末"所导致的官营工商业、以及与封建地主密切结合的工商业,阻碍了商人资本的进一步形成和积累,加深了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致使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秦汉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与汉武帝)为什么要施行"抑末"政策呢?除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外,我认为还可以从当时的文化氛围与统治者的心理特征去考察其文化与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该思想源于先秦,成于韩非,自西汉后,它便成了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教条之一.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以“重本抑末”思想作为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作为生产力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的产物,这一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且为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清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包括笔者在内 ,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抑商”所指内容的 ,忽略了当时决策者对抑商的认识 ,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历史事实是 ,明清时期人们把抑末、抑商看成是对商人收税 ,这是抑末、抑商内容的唯一所指 ,并不包含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5.
陶圣建 《新高考》2009,(10):29-30
【知识梳理】 重农抑商又被称为“重本抑末”,就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限制甚至打击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具体说来,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它具体表现为封建政府对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种种限制,以此促使百姓安于农耕。  相似文献   

6.
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沿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而且对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此笔者想通过对汉代前期(汉初——武帝时期)实行抑商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评价这一时期的抑商政策。一、关于汉初实行抑产政策的原因: 第一,和汉高祖的经历分不开。汉高祖亲自参加了奏末农民起义,经历了楚汉战争,见到了秦朝暴政时的情景,知道不轨逐利之民的肆意活动将威胁到其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如不对其抑制,则有碍于其他政策的  相似文献   

7.
重农抑末是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影响重大。我国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因而走上了与西欧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研究影响我国经济的各种因素,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的秦汉时期,有关末业税的税目很多。这里,我们不拟对当时所有的末业税逐一作全面的阐述,仅就“算缗钱”、“市租”和“关税”中的一些问题,作个初步探讨。限于水平,不揣浅陋,旨在借以就教于大方。一算缗钱的性质和征课对象“算缗钱”,又称缗钱税,这是汉代政权在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下,为解决财政困难,对工商主所征课的一种特殊性税收。西汉封建王朝发展到武帝时期,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 “重本抑末”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思想的传统训条,它形成于战国后期,延续到十九世纪下半叶,这一思想为绝大多数的封建思想家所接受,支配了中国近两干年的历史,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解放了近代社会生产力,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起点,标志着“重本抑末”思想在中国的破产。  相似文献   

10.
《史记·商君列传》云:“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孥”。这就是商鞅变法制定的抑末政策。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这句话说:“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怠者,懈也,《周礼》谓之  相似文献   

11.
《明史·食货志》载,朱元璋“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实行“右贫抑富”的目的,乃在于“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这是从元末农民起义以后错综复杂的情况出发,或者说从明王朝统治者的需要出发所采取的符合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策。剖析这一政策,对于了解明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都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13.
重农抑商政策自秦汉确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所奉行的基本政策,东汉继承了前朝的抑商观念及政策,但东汉的统治基础-豪强地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行了较宽松的抑商政策,封闭性的大田庄的存在对商业的存在发展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人势力也大为增强,逐渐与豪强地主联系在一起;将政治特权与经济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汉末割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宽松的抑商政策是东汉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以后,儒术盛行,重农抑商政策便和儒术结合在一起,抑商也成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但儒家并不是从来如此,事实上先秦儒家并不抑商。有人认为先秦儒家就是抑商的,这很值得商榷。对此,愿略陈鄙见,以就教于方家。先秦儒家的商业观  相似文献   

15.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和政策。人们往往认为,在这一政策的实行中,重农必定抑商,抑商必然重农,秦汉两代更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典型。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汉初六七十年间,推行的是以重农而不仰商为主的政策,它与人们常说的重农抑商有着极大差别。文章对汉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抑商”是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一项传统政策。历代封建学者对这一政策一向是赞颂的。解放以后,史学界在热烈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过程中,也认真讨论过“重农抑商”政策的性质,例如,郭沫若先生认为汉武帝实行的种种“重农抑商”措施的实质是打击工商业奴隶主,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因此西汉政权是封建性质的;而日知先生则认为“重农抑商”是奴隶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在奴隶社会中农民的身分地位比商人要高,“重农抑商”“它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相互斗争的表现。”但是,当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讨论主要是环绕着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探讨而进行的,并未对这一政策进行全面的历史评价。近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史学界不少同志又重新注意起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来,纷纷撰文进行评论。有的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不论在社会主义时代还是在封建时代都是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兴文抑武政策是宋代的一个重要政策,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宋中央集权、官僚结构以及宋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分析此政策在宋朝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利弊.  相似文献   

18.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并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作为我国封建时代的一项重要政策,重农抑商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始终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倍受广大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关注,每个个体的中学生对此也都耳熟能详。在传统的旧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在教材相关子目下面对应的自然节中被直接的提及,但未作详细或具体的解释说明。而现时使用的新教材,重农抑商政策以独立的子目被编写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17页最醒目的位置,并对该政策的来龙去脉、浅层表象及深藏本质作了较为详实的演绎。  相似文献   

20.
崇文抑武政策对北宋的外交产生了双重影响:对辽金夏三国,由于军队问题,战争多败,北宋通过赠送岁币、边境开放榷场的方式实行求和的外交政策;由于海外国家不对北宋直接产生威胁,尚文的北宋王朝从心理上更愿意以一种大国心态,通过民间贸易、朝贡贸易、文化传播的方式,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交流的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是北宋外交政策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