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业华 《高教论坛》2003,(2):35-36,31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丁卫纯  郭伏强 《文教资料》2011,(13):139-140
道德教育是引导人走向完善的过程。情感陶冶是现代最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它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各国正以各种形式开展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中对中小学德育的重视已达成共识,有些国家甚至通过教育立法来保证德育的发展。各国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不尽相同,但究其德育方法主要有道德认知法、价值澄清法、榜样示范法和情感陶冶法,其中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情感的无意识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不易产生抵抗心理。因此将从情感教育、审美情感和陶冶法三个纬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情感陶冶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课程既是一门科学知识,也潜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教学应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调动和培养。才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强调知识的积累,忽视了情感的陶冶。将情感与认知剥离开来,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情感与认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过程依赖于认知,认知是情感的导向和表达,认知过程需要情感的推动和激励,情感是认知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我们应该将情感陶冶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任务。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根据情感的情景性特点,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要依据情感的感染性特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创新德育的方法,是培养高职生思想道德知与行统一的重要途径。陶冶教育是利用环境、气氛、作风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是一种情感式德育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陶冶法是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陶冶法的运用应该注意选择和设计陶治学生的环境,加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10.
什么是情感?从社会需要角度讲,情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以个体的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具有良好的心态,能对身边的一切充满深情,富有同情心,  相似文献   

11.
德育教育是人操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创造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育中必然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反观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的误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3.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走出困境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软弱无力。学校德育局限于传授道德知识 ,忽略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学生所学内容同社会实际状况反差强烈 ,因而被冲击得所剩无几。德育要走出困境 ,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人的物化的抗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运行的最基本的社会前提是市场经济主体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的前提便是存在着自主决断、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个体道德总是表现为一种良心导向的行为选择,这是市场经济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提供可能性的一面,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即对人的物化的诱迫,则体现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对人的物化抗拒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依托现实生活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自觉进行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思考、体验和践行。“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力求在“教师-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通过实践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和法律实践,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关系问题,是价值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厘清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出发,扼要地探讨了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论的观点,分别从主体性和规范性的角度,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功能和本质,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割裂了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的规范性的关系,并将其一方视为道德的本质。实际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道德现象本身,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道德的主体性主要是从本源方面对道德的把握,道德的规范性则主要是从功能方面对道德的把握;在道德的本质问题上应当超越主体论和规范论的狭隘理解,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