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海云 《时代教育》2010,(7):249-25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课堂教学的革新,而忽视了对作业改革的探究,跟不上课改的脚步.作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在做作业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从学生的客观差异出发,关注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尊重差异,对学生因材施练,使每个学生通过练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改变批改符号及评价标准进行梯度评价,发挥作业的评价功能,以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因材施教"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学生是教育的自变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结果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个性发展"都是在"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下展开的。但是,"因材施教"就等于"因生施教"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育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教师、教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3.
梁克晃 《文教资料》2013,(7):146-147
识别学生的"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运用调查法收集资料,反映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现状,阐释教师识别学生的"材"对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利用心理测试、学科水平测试等测试法及中国传统相术等老师们在调查中不常提到的方法,识别学生的"材",以期对研究"因材施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不同的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设计基于"教""练"相融的语文课堂练习,让"教"与"学"密切配合,在"教"中"练",在"练"中"教",让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本文通过教学实例,阐明了"教""练"相融的教学方法是"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熙 《广西教育》2007,(4A):18-19
一、“因师施教”命题的提出 谈到“因师施教”这一命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因材施教”这个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的教学命题。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施教。然而根据我国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一位音乐教师一学期要面对几百个学生,用一星期一两节音乐课的时间来做到“因材施材”,实际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因材施教,过程性评价恰恰就是针对不同个体"因材施评",旨在对不同个体的阶段性发展给予认可、肯定、指导和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建立成长圈子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90):22-24
教育部提出了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明确要求。面对这样一场作业的"革命",要在"减量"的基础上不"减效",文章认为在作业方面需做好以下几个"加法":第一,给老师的理念加把劲,唤起老师此次"革命"的自觉;第二,给作业的设计加点料,创新作业设计,加点自主与实践的成分,加点因材而异、因人而异的定制内容;第三,给作业的批改加点巧,用有爱的批改方式激发学生作业的内驱力。在这样的"加法"中让作业焕发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活动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很多学校正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有的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了一至二节"数学活动"课,但由于"数学活动"起步较晚,还没有将活动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很多数学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大多是教材上第几题到第几题或练习册上的练习卷,用"题海战术"来巩固课堂知识,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大力开展课外"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决定不同的教育方法,但这种方法极其耗费教师精力。那么是否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得到最大化的成长,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语文实践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最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活动的感悟,本文侧重开展语文实践的教学方法来探究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课堂练习,目的是练习、巩固、拓展,但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享受练习带来的幸福!学生在练习中享受思维的飘逸,激情的迸发,在理性的河流中自由的流淌。课堂练习,实在课堂,剑指课外,兴趣不减,探究不断,快乐无限。  相似文献   

13.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A、B、C"三类,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做练习是消化和巩固知识的极其重要的环节,但每次练习能否都收到预期的效果,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实践证明,只听不练或练习量太少,都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如果搞“题海战术”,也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即练习必须讲究针对性,且应在深度和广度上,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基础较差时,更要做到因材施练,才能提高练习的实际效果.下面推荐适合化学基础较差同学的几种练习方法.1少量多次练基础较差同学的接受能力一般也较差,当一次的练习量比较多时,反而会因困难较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但如果采用少量多次的练习方…  相似文献   

15.
曹瑜 《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30-131
自古以来就有"先生是引路人"的说法,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单纯靠学生去思考,学生在学习中走的弯路太多,代价太大。"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新理念,要牢固树立;"两全"方针是每个教师施教的基本思想,不可淡化;学会欣赏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体会编者意图,认真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课堂教学原则不能丢";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法的精髓,要学会应用;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李忠军 《教师》2012,(32):91-91
“因材施教”是新世纪教育改革要求下普遍遵守的一项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继而根据这种个体差异对学生利用适合其自身情况且能够促进其普遍发展的教学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而现实中职体育教育与“因材施教”理念的结合,不仅在其本质上具备相当的可行性,也是中职教育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直观表现。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需要"含金量",课堂作业也同样需要"含金量";课堂教学需要因材施教,课外作业更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质量的作业带来的是有效的练习,有效的练习带来的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语文  相似文献   

18.
陈海燕 《广西教育》2014,(15):56-58
药学专业课程中,药物化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综合性强,涉及药物种类、知识点繁多。对此,针对"3+2"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应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因材施教”,通常是指针对志趣、能力等不同的学生而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看似容易理解,但实则奥妙精深。因为,量“材”的角度多元,而教的方式、内容也多样。“因材”还只是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和把握,还必须结合具体的教育目的,教师才能进一步确定如何量材、如何施教。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1-37
晚明时期,文艺美学活动的以"俗"化"雅",甚至以"俗"为"雅",是对个性解放潮流的响应和推动。其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小商品生产者明显分化,资本主义萌芽初步产生的时代,以"俗"为"雅",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新兴阶层思想的微弱反映。泰州学派王艮所提倡的"日用百姓之道",封建"异端"李贽所宣扬的"人必有私""因材""并育",无不是对新兴阶层的支持,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尊重。这种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则鲜明地表现为雅俗审美诉求的转化与互补,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美学精神,感应到时代的律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