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隐喻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为例,系统分析形象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特征、功能和类型,以揭示其如何建构粤港澳湾区的外宣形象,推动湾区的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发现:湾区中英文形象宣传片充分发挥了多模态隐喻的优势,整合语言、声音和图像资源,塑造了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自信、团结一心、持续发展的外宣形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宣传片——角度篇》中,动态图像、视觉及听觉文字、音乐等多种模态相互补充与强化,激活了“旅程”概念域中的“道路”和“前行”以及“表演”概念域中的“舞台”等概念场景,将“旅程”与“表演”概念域中的语义元素映射到宣传片所体现的主题,从而通过多模态隐喻构建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3.
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多模态话语,由文字、音乐、图像和色彩等多种模态互相协作编码而形成。本文以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为框架,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结合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和情感取向,尝试分析央视2014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中的隐、转喻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此类语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2018"当考拉遇见熊猫——中澳友好微视频大赛"宣传片》为研究语料,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对该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宣传片以多种模态的形式构建了"具体是具体"的隐喻、舞台隐喻以及其他更基础的概念隐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大赛的主题及意义;同时运用大量的转喻,以部分或原型成员来代替整体,使宣传片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澳洲人民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澳洲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因此,多模态的呈现方式使宣传片更加形象直观,能够让人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获取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视角,分析外交宣传短视频《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多模态隐喻表征特点和隐喻意义构建模式,阐明了多模态隐喻在外交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作用。分析发现《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中源域并非直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将意识形态具象化了的靶域概念。旁白声音是提供靶域概念的主要模态,而源域则由图像、元素动态、人物表情姿势、音乐等其他模态得以实现。一个靶域概念在多模态隐喻中通常由多个源域模态同时映射,而靶域概念又进一步映射外交意识形态,促进了外交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理解效率。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其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色彩等多种模态中。电视公益广告为一种特殊的多模态话语,不断吸引着目标群体的注意力。本文以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解读央视2018春晚公益广告《中国印中国节》中的隐喻、转喻现象,以此揭示此类语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20,(1):64-70
基于Kress等视觉语法的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福建形象宣传片中具有代表性的"福"的图像、文字、颜色、声音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展示此宣传片从平安是福、拼搏是福、山珍海味是福、家庭和美是福、开放融合是福这五个方面构建其主题:有梦的地方就有福;同时,还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此宣传片中的福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9.
红色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品牌特色之一。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结合视觉叙事分析框架的人际意义,对《福建省红色旅游宣传片》的红色文化传播进行隐喻认知构建分析,以期为红色文化传播和区域形象构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多模态语篇,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及其官方宣传片具有向世界人民传达和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视角出发,对宣传片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及其意义建构进行解读,探讨该宣传片如何实现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叙事功能。研究发现,该宣传片蕴含了由图像、文字、音乐3种模态所协同建构的人物隐喻、自然隐喻、音乐隐喻和图形隐喻4种类型,以及部分指代整体、地点指代事件和成员指代范畴3种转喻类型。通过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经验元素,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两种模式共同作用,构建了中国热情友善、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奥运精神、科技力量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公益广告是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选择两则广告作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其意义构建和认知基础进行解读。分析表明:两则广告中的多模态转喻主要涉及的类型为个体与集体、特征与实体等,多模态隐喻主要有实物隐喻、家庭隐喻、颜色隐喻、音乐隐喻等,这些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加深对《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形象片》的理解,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了该片中出现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并对其中出现的多模态转喻类型进行了归纳梳理。研究发现,这部河南推介片以隐喻为认知框架,通过三个主要的多模态隐喻将全片串联起来,同时利用多模态转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河南悠久的文化历史、特有的区位优势、蓬勃的发展态势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结合相关语类的多模态化特征,聚焦电视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宣传片诉诸动态图像及文字等异质模态构建了范畴-成员、符号-事物、居民-地点、方式-行为四种转喻模型,分别映射“和谐共生”理念、“世锦赛”、“赛事主办方”及其“欢迎态度”等宣传要素;而借助“感知上的相似性”、“蒙太奇”等手段建构的三个多模态隐喻则映射欢迎、筹备以及举办世锦赛三个相互承接的宣传主题;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互动性则体现在转喻对隐喻概念域的建构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宣传片借助或者通过多彩的画面与声音让观看者能够直观的了解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发展状况,是高校品牌形象的完美展现。本文以斯坦福大学宣传片为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动态多模态话语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视频的内容的总结归类和多模态的相互关联的探讨,对斯坦福大学宣传片的整体意义在多模态框架中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5.
政治漫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型的舆论新闻话语,它结合了图像和语言两种符号。多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一种,其中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符号形成。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概念隐喻、转喻与政治漫画的特征相结合,试图分析源域选择和源域文化内涵在多模态隐喻过程中对身份构建的作用,从而对漫画进行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翟海霞 《海外英语》2020,(7):238-239,241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对安徽省旅游形象英文宣传片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阐释其表征意义、交互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安徽省旅游宣传图像的设计和制作,旅游形象的提升,对外宣传效果的扩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十二届全运会会徽以运动人形和抽象龙鸟形为主体,结合汉字、英文与阿拉伯数字的并用,铺成红、蓝、白等多种色彩,真实地表现出运动会的内涵和特点。以多模态隐喻认知分析全运会会徽,可以全面解读其内在的隐喻和转喻现象,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全新认识体育会徽的视角,加深广大民众对全运会主题和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Charles Forceville将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认为隐喻研究不应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而应整合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意义深远。本文以语法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以电影《美人鱼》海报为例解读电影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2016年G20峰会期间,多部杭州城市宣传片已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向海内外观众陆续推送。提高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解说词翻译质量对建立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内涵,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以G20峰会杭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以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对其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交通事故纪录片、自然灾害纪录片和战争纪录片三种常见的灾难事故纪录片中出现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表达人员伤亡的镜头中,多个模态的转喻协同构建形成多模态隐喻。相比完全真实记录死亡过程和结果的镜头而言,这样的处理更加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也更有效地遵循了社会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