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国对死囚在临刑前都要让他抽一次“生死 签”,即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上“生”与“死”两个字,由执刑官监 督,如果抽到“死”字的签,就当场处死;如果抽到“生”字的签,就当 众赦免. 有一名大臣由于不满国王的残暴统治而触怒 了国王,国王决定处死这名大臣.为了不给这名大 臣有半点生的机会,他让手下人把“生死签”的两 张纸上都写上“死”字.狠毒的国王满以为这个大 臣必然“死定了”.在他看来这位大臣的“死”已经 成了“必然事件”. 然而聪明的大臣知道国王对他恨之入骨,必将千方百计地置 他于死地.因为国王的阴险毒辣…  相似文献   

2.
高威华 《福建教育》2006,(12A):41-42
【片段一】引人入胜的”序幕”师:古时候,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听信师爷的谗言,把无辜的李四抓了起来。在审问时,他时李四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宇,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你抽到哪一枚签,就判你什么。”同学们,如果让李四来抽签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3.
在讲“反证法”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讲一个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迷信神的国家,神是最高的审判长。死囚在处决之前要请神作最后的裁决。办法是: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上“活”字和“死”字,由典狱官让死囚来抽,如果抽到“活”字就可得到赦免。一次,一个死囚将被处决,他的仇人为了不让他得到赦免的机会,就买通典狱官,把两张纸片都写上了“死”字,仇人以为这下他死定了。凑巧,死囚的一个朋友知道了这诡计,就告诉了死囚。死囚沉思片刻,高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下第71-72页一、新课引入,为知识迁移做准备,渗透"转化"思想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先请同学们听一则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国王,他在判决死刑犯人时,经常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犯人生和死,就是用两张纸条,一张写有"生"字,另一张写有"死"字,让犯人抽取,如果抽到"生"字纸条,这个犯人就免于一死,立即释放,如果抽到"死"字,这个犯人就要立即被处死。有一位青年人被国王身  相似文献   

5.
死囚被赦免     
①古代有个国家在处决死囚前准备两张卡片,一张写个“活”字,一张写个“死”字,让死囚来抽,抽到“活”字就会被赦免。  相似文献   

6.
抽签时刻     
朗读比赛就要开始了。这次该轮到哪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呢?全班同学都有些惶惶然。语文科代表孟娟娟已经准备好了纸签。“万霞,你上来抽签,抽两个小组。”雷老师说。我吓了一跳,本次的生杀大权交给我了?抽哪个小组才能皆大欢喜?万一抽到自己小组,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哩。我只觉得心跳开始加快,腿也有些发软。“万霞,如果你抽到8小组,本大人跟你没完。”陈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著名的儿童作家要到某学校作报告,机会非常难得。但因会场是一个很小的教室,每个班级只分到了两个去听报告的名额。为了公平,某班采用了抽签的办法。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同学们先抽,最后剩下一个是自己的。同学们排好队轮流抽签,所有同学都是从中间随机抽取,没有人动最两边的签,但前边每个同学抽到的都是写有“没有”两个字的签。最  相似文献   

8.
特别的德育     
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幼儿园有一种叫做“体验饥饿”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首先进行抽签,抽到的签上面如果写着“15”这个数字,就意味着他可以成为占世界15%的富人,吃的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专人服务;如果上面写着“25”则意味着他是世界总人口中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较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要是抽到“60”,他就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还得耐心地排队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家长没有因为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而提出异议,反而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珍惜粮食,  相似文献   

9.
韩震 《云南教育》2009,(11):12-13
生命教育,似乎是一个新事物,但如果追根溯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开始倡导某种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例如,《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子日:“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比“知死”更重要的是“知生”,孔子倡导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死﹄字同义词群体功能漫说安徽/邵名尉“死”字的本义是“生物失去生命,跟‘活’相反。”(《新华字典》)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起点不可选择,终点却人人关注。所以“死”字随时随刻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并且不断“更新换代”,使它的同义词越来...  相似文献   

11.
一次识字课上,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练习认读完生字后,安排同座位合作;互相考考生字,在不会认的字或读错的字的下面打个“X”,考完后可以互相帮助,记住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生字。如果会了,同桌就把这个“X”擦掉。  相似文献   

12.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同事的女儿特别有灵气,上幼儿园时在几十个孩子中很是突出。去年,她开始上小学 了。有一天晚上我去她家,她父母不在,奶奶又不识字,她正在为家庭作业的家长签字问题焦虑不安。于是我自告奋勇地帮忙签了个“阅”字,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孩子看了以后,为难地说:“老师要求签‘家长已阅’4个字,签一个字不行。”我解释了好一阵子,并保证如果老师“骂”她,愿意被她刮鼻子,她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4.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15.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句意不难理解,但其语法结构是怎样的呢?这不仅在中小学课堂上甚至在大学语法课上也争论不休,主要有定中结构、动补结构、主谓结构三种观点,关键是“的”字问题,它实际上是古代汉语里的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有句名言“: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执著追求。最近,笔者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在二年级中执教“可能与一定”的数学活动课,感触颇深,现笔录如下,并小作点评,以期与大家共勉。一、故事引入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学生很兴奋,都说想听)师:古时候,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因为听信他下面一位师爷的谗言,就把无辜的张三抓了起来,在审问时,他对张三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字,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  相似文献   

17.
下课了,我刚走出教室,就听到身后有人喊:“老师,等一等。”我回过头,只见几个同学拿着本子追了过来。“有问题吗?”“不是的,我们想请您给我们写几个字。”“写字?”我愣住了。“老师,是这样的,我们听说您的字写得非常好,我们想请您给我们签个名。”几个同学用恳求的声音说。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学电视上的追星族,竟然把我当成明星了。“好。”我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我话音未落,“呼啦啦”从教室里又拥出一群手拿笔记本的学生,叫嚷着:“老师,给我签一个。”“给我也签一个。”……怎么办呢?我有点为难了,每人签一个…  相似文献   

18.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教科书对“亦以明死生之大”作这样的解释:“也就是为了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上句就成了“也就是为了说明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的重大意义”。有价值的生和死,可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无价值的生和死,怎么能说成有重大意义呢?这样,上面的解释就和译文产生了抵牾。  相似文献   

19.
【教例】人教版小语第九册《白杨》师:(在学生读完第16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中有个生字,就是新疆的“疆”字,看老师板书。(老师在黑板上写“新疆”两字时,故意少了“土”。学生沉默了片刻后,有两人举了手。)生:老师,你写错了。“疆”字少了“土”。师:(故作惊讶状,看看黑板)呀,真的!(写上土”)这个“土”字还真不能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这个“土”字在“弓”的里面,我想是不是古人拿弓箭来保卫它呀?生:老师,我知道了。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这块土地还真不能丢,否则,就是有罪的。(学生都笑了。)生:我们不…  相似文献   

20.
一、字词游戏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变魔术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字,给它加上一笔,就能变出很多的字呢,来试试看!(出示:“日”)一起读,它能变出哪些字呢?(生读:白目电田旦)师:神奇吧!给一个字“加一笔”就变出了这么多字,如果把两个字“合一合”,也能组成很多字呢,看大屏幕!(书本“展示台”中的“字词游戏”)师:现在,老师把第一行的“王”字和第二行的“里”字连一连,看看组成了什么新字。能学着“小伙伴的话”来说一说吗?(生学说)师:仔细看看,组成后的“理”字和原来的字有什么变化?生“:王”字的最后一笔“一”变成“/”。师:是啊,为了美观,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