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抗阻训练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大鼠心脏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及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 NRG1)表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雄性假心梗组(MS)、雄性心梗安静组(MMI)、雄性心梗运动组(MMR)、雌性假心梗组(FS),雌性心梗安静组(FMI)和雌性心梗运动组(FMR),每组8只。MMR和FMR组进行为期4wk负荷渐进性递增抗阻训练。血流动力学测定心功能;组织学染色观察并计算形态学变化;检测心脏和骨骼肌中NRG1和ErbB2/4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MI后大鼠心功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出现替代性纤维化,腓肠肌质量和细胞横截面积不同程度减小。抗阻训练显著提高了MI大鼠心功能,增加了腓肠肌相对质量和细胞横截面积,同时显著上调雄性MI大鼠心肌和骨骼肌中NRG1蛋白水平及雄性和雌性MI大鼠ErbB2和ErbB4的表达(p<0.05, p<0.01)。结论:抗阻训练促进MI大鼠心功能改善和骨骼肌生长,上调心肌和骨骼肌中NRG1及其受体表达,且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程度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力量是各种身体素质的基础,对于掌握动作技术和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抗阻来提高人体肌肉的训练,并使其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训练体系中,动作模式训练成为运动训练的本质目的。以界定动作模式的内涵为切入点,通过对影响动作模式训练的训练器材、训练面的不稳定度、开链、闭链以及振动训练等进行客观论述,提出整体力量均衡应作为抗阻训练专项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大鼠抗阻训练模型的归类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抗阻训练在研究力量训练的生物学适应机制中被国际上较为广泛采用.较全面地介绍了常见的大鼠抗阻训练模型并进行归类,包括:1尾部负重爬高法;2上身负重跳跃/蹲起训练;3神经肌肉电刺激法;4操作制约训练法.同时,简要分析了各种模型特点.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12周抗阻训练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5-75岁绝经女性63名,受试者无其他疾病史,无服用降血压药物及降血脂药物史。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检测ACE基因D/I分型,进行12周抗阻训练。干预前后检测受试者血脂四项(TC、LDL-C、HDL-C和TG)和血管内皮功能(FMD)。结果:1)所选绝经女性I型基因比例61.11%,D型基因比例38.39%,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2)ACE基因DD型绝经女性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II/DI型(X2=162,P=0.000),且以LDL-C和TC增高为主;3.DD型绝经女性FMD值明显低于II/DI型(P<0.01),FMD异常率明显高于II/DI型(X2=135,P=0.000);4.12周抗阻训练ACE基因各表型绝经女性血脂异常率和FMD异常率均有所下降,以DD型最为明显(P<0.01 or P<0.05),血脂系列以LDL-C下降最明显(P<0.01)。结论:ACE基因DD型具有较高的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发生率;12周抗阻训练,所有受试者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所改善,但不同ACE基因D/I表型指标变化存在一定差异,DD型个体对于抗阻训练更为敏感。本结果是个性化健身方案制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17名优秀皮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抗阻训练对其血液生化指标血睾酮(T)的变化特点,为今后科学训练及监控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在训练周期内,定期测定T并对其的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训练周期中,前3周的肌肉肥大训练后男女T值均上升,第3周T值与安静值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二阶段爆发力训练及第三阶段肌肉耐力训练后男子T值与安静值相比差异显著(P分别为<0.05和<0.01),而女子的T值与安静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不同阶段的抗阻训练对男女T值的变化都没有差异(P均>0.05). 结论:抗阻训练对男女T值的变化是不一致的,且不同训练效果的抗阻训练对男女T值的变化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抗阻运动训练对衰老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衰老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耱代谢的影响.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饲养至18月龄后通过8周抗阻运动训练干预,分别以0%、30%、50%、70%最大负重进行间歇跑台运动,坡度为35°,跑速15m/min,隔天一次.8周末检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与胰岛素及肌糖原、肝糖原等相关糖代谢指标,并与衰老安静组比较.结果:抗阻运动训练均能促使衰老大鼠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指数下降,其中以30%、50%最大负重运动训练2组下降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1),同时,30%、50%最大负重运动训练2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而肌糖原含量则以50%、70%最大负重训练2组出现显著或极显著性升高(P<0.05,P<0.01),但空腹血糖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低、中等强度抗阻运动训练提高衰老进程中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内糖代谢调节,从而预防、延迟胰岛素抵抗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被动伸展性抗阻功能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的运动创伤发生率仅次于膝,但在关节韧带创伤中占第一位。提出踝关节被动伸展性抗阻功能训练方法,旨在为预防踝关节的运动创伤,提高踝关节的运动能力方面提供一种专项功能训练方法。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可对体育院系、运动队、体疗部门的教师、教练、康复保健等专业人员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抗阻训练对前列腺癌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Med、SportDiscus和Springer数据库1998年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5.3和STATA 13.1统计软件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篇文献中,包括390例被试者,运动干预组195例,对照组195例。干预组采用抗阻训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高于对照组,肌肉重量高于对照组,体脂率和BMI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抗阻训练可以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组成产生正面影响。建议:抗阻训练研究应参与到跨学科前列腺癌症康复和护理工作,以进一步的优化抗阻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抗阻力运动对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8周高脂饮食后,再给予8周抗阻力运动干预,检测大鼠体重、心重以及总脂肪的重量,检测心功能指标、心脏脂肪酸和葡萄糖氧化率。观测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的改变。检测大鼠心肌线粒体sirtuin 3(SIRT3)、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long-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LCAD) 和b-羟基酰基-CoA脱氢酶(b-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 b-HAD)的乙酰化和活性。结果:与高脂组相比,抗阻力运动显著降低肥胖大鼠的体重、心重以及总脂肪的重量。抗阻力运动提高肥胖大鼠的心率、心输出量等心功能指标,并促使心肌能量代谢底物由脂肪酸转为葡萄糖。抗阻力运动修复肥胖诱导的心肌线粒体结构紊乱。抗阻力运动显著提高肥胖大鼠心肌SIRT3的表达,降低心肌线粒体LCAD和b-HAD的乙酰化和活性。此外,正常大鼠心肌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SIRT3沉默可增加线粒体LCAD和b-HAD的乙酰化和活性。结论:抗阻力运动可以保护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调控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使脂肪酸b氧化向葡萄糖氧化转换,改善肥胖诱导的心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SIRT3调控线粒体LCAD和b-HAD蛋白的乙酰化和活性有关。抗阻力运动可作为一种行为疗法,改善肥胖诱导的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以IC法为参照,探讨SenseWear Pro3 Armband(SWA)在高温高湿环境不同强度运动中监测能耗的有效性,为特殊环境下SWA的准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0名成年男性在温度(33±1)℃,相对湿度65%±3%的高温高湿环境中,分别完成40%VO2max、60% VO2max、80% VO2max的跑台运动,运动时间20 min。使用固定式气体代谢仪(Cortex MetaLyzer 3B)和SWA测定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对预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ICC系数以及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SWA低估安静状态(低估7.6%)及60% VO2max(低估15.4%)和80% VO2max(低估28.8%)2个强度下的能耗,高估40%VO2max(高估15.6%)强度下的能耗。不同强度运动中,SWA与IC预测能耗相比,r值为0.73~0.85,ICC值范围为0.77~0.90,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结论: 在高温高湿环境运动中,SWA预测的能耗值与间接测热法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SWA更适合在中低强度运动中来预测运动中的能耗。  相似文献   

13.
主要通过8周全身振动训练练习,探讨对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效应。24名老年人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全身振动训练和常规阻力训练。研究结果表明,8周全身振动力量练习,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姿势控制能力水平,其中对于本体感觉和前庭功能的改善作用尤其明显,有利于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降低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对绝经后女性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观察其对绝经后女性体成分的影响,分析肌肉生长抑素(myostain, MSTN)基因rs7570532位点多态性对振动训练干预体成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从社区招募60名汉族健康绝经后女性(58.87±4.70岁),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在振动训练干预前、后测试受试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体成分,体成分的测试采用Prodigy 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指标包括全身脂肪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mass, FM%)、全身脂肪含量(fat mass, FM)和全身瘦体重含量(lean mass, LM)。采用飞行质谱法对MSTN基因rs7570532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基因型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相对活性。结果:绝经后女性经过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其体重、BMI、FM%和FM均显著下降,LM无显著变化。受试者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4人为TT型,19人为TC型,仅有2人为CC型,受试者基因型频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经过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TT型受试者的FM%显著下降(36.4±5.4, 35.2±5.0, P<0.01),FM显著下降(22.6±5.5, 21.7±5.3, P<0.01),LM显著上升(36.8±3.6, 37.2±3.9, P<0.05);TC+CC型受试者的体重和体成分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在控制干预前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后,TT型和TC+CC型受试者之间FM%和LM具有显著差异,FM的差异性消失。pGL3-promoter-MSTN-T重组质粒报告基因的相对活性(3.30±1.121)显著高于pGL3-promoter-MSTN-C(1.76±0.92, p<0.01),且2者均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0.81±0.17, p<0.01)。结论:1)3个月的全身振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绝经后女性的体重和体成分;2)MSTN基因rs7570532位点多态性显著影响振动训练干预体成分的效果;3)且此位点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活性,其可能是振动训练改善体成分效果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全身振动刺激对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首次采用自制的振动台力量训练器,对10名体育系学生进行8周下肢抗负荷半蹲起全身振动刺激力量训练,膝关节角度控制在110~120°.振动刺激的频率为20~25 HZ,加速度为15~20 m/s2.采用对比实验证实,全身振动刺激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亦可提高主动肌和对抗肌的柔韧性,保证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协调平衡发展,但对肌肉耐力的作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