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汉英亲属称谓语言使用差别巨大。庞杂精确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重视宗族,严格按辈份分层;而简单笼统的英语称谓以核心家庭为重心,反映血缘远近。与汉语相比,英语在使用亲属称谓时不加排行,用于口头称呼的亲属称谓数量少,使用范围也较小,更多使用名字称呼亲属。这些差异反映了汉英社会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不同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角色”定位,是开展交际活动的依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以往以“姓名 职务全称”的经典模式的称呼语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称谓方式———缩略称呼语悄然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文化对教师的社会身份和这一职业有着不同的理解,汉语中的老师和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单词teacher反应在称呼上也就有所不同。本文针对问候语Good morning,teacher在中国校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调查了中国学生对英语老师使用的称呼语,探讨了他们形成特殊称呼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人物人际关系复杂,称呼语就承载着许多含意。有些称呼语是人物有意或者是无意违反了称呼语一般的规律,从而流露出其特殊意图或者情感倾向。通过考察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闵德福的译本对一些含有特殊意图的称呼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称呼语翻译遵循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卡拉绍娃 《阅读》2023,(Z2):20-21
<正>娜塔莎是个很小的小姑娘。她每天到大门口去取报纸和信,都碰到邮递员阿姨。阿姨总是挎着沉甸甸的邮袋,常常汗流浃背。娜塔莎问:“阿姨,我来帮你背好吗?”“我这邮袋太沉了呀,小姑娘,你能帮得了吗?”邮递员阿姨说。“阿姨,我跟着你,我帮你一起送,你送一份到这户人家,我送一份到那户人家,这样,就会快得多了。”  相似文献   

6.
小宇宙 《阅读》2024,(Z6):38-41
<正>数万年后的未来,人类离开地球前往其他星球生活。电影《沙丘》讲述了两大家族在黄沙星球——厄拉科斯争夺香料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段神秘而感人至深的英雄传奇之旅。皇室统治整个宇宙,皇帝为各个家族分封星球。故事的主角保罗·厄崔迪是厄崔迪家族公爵雷托·厄崔迪的儿子,也是传说中的救世主。他的母亲杰西卡是神秘组织“姐妹会”的成员,她能用“言音术”来控制别人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炎黄子孙"的称呼历史悠久,学界很多人对"炎黄子孙"的称呼能否代表"中华儿女"有所争论,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因"炎黄子孙"称呼既具有血缘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本文只就"炎黄子孙"称呼的文化内涵而非血缘性进行探讨,进一步发掘"炎黄子孙"称呼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于权力建构、身份建构和人际交往等目的,说话者有时会采用语法隐喻而非一致式建构自身权力体系。以《一夜未归》中母亲的权力建构为例,基于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对母亲权力建构中的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进行功能分析,论述语法隐喻在母亲权力建构中的应用,最后总结语法隐喻在权力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家一直都是爱,温暖,宽容的代名词,而在《八月奥色治郡》这部黑色喜剧中,父亲,母亲,女儿,姐妹所有家庭成员之间只有愤怒,失望,攻击,置身于这家的家族中,是选择逃离还是循环下去,编剧给观众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分析,透视美国当代社会变异的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0.
"母亲"是中西方传统诗歌中经常涉及的主题。朱英诞作为一名笔耕一生的诗人,三千多首诗作中不乏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本文将选取《追念早逝的母亲》和《怀念母亲》两首"忆母"诗进行赏析,旨在领略朱英诞诗歌的创作特色,以及凝结在诗歌中的思母之情。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必然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桌人,这时就要用到称呼语。虽然称呼语的使用受到社会规约的限制,但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人们会根据实际的语言环境做出灵活的变换来顺应当时的语境。在双方身份、角色不变的条件下,说话人对同一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称呼,即所谓称呼语的转换。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言语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转换模式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梁晓声 《阅读》2023,(34):7-9
<正>母亲虽不识字,但从外祖父那里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而且听过一些旧戏,乐于将书中或戏中的人物和故事讲给我们。母亲年轻时记忆力强,什么戏剧什么故事,只要听过一遍,就能详细记住。母亲善于讲故事,讲时带有很浓的个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4.
陈芸是清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的主人公,在她身上具有双性同体的潜意识,这主要表现为陈芸个性因素中的男性要件、对男性领域的涉足和对同性姐妹的友爱与激赏三个方面。在这一潜意识的驱动下,她试图越过两性对立的藩篱,努力摆脱女性的从属地位,尽管不是自发行为,却超越了历史上的许多女性。  相似文献   

15.
讨债     
吴鸣 《阅读》2014,(43):11-12
<正>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仁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  相似文献   

16.
“姐妹同盟”的书写是女性文学的主题之一。两岸同为“姐妹同盟”的书写有相同.也有不同,这样的比较有利于读者对两岸“姐妹同盟”的书写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姐妹同盟”的书写关注了女性心理,丰富女性文学的创作,并推动女性文学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静 《阅读》2013,(4):38-39
小明友们,汉语和英语关于称呼有很大的区别。总体而言,英语的称呼简单,而汉语的称呼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8.
人际交往中的称谓主要有家族亲属间的称谓和社会交往中的一般称谓。得体、合宜的称呼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强团结。现代社会交往中存在面称缺失以及通称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敬语、谦称等来改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作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往往是人们在交际中传达给对方的第一信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称呼语也存在着差异.文中从汉语称呼多样性,英语称呼的简洁性两者相比较,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使读者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正确理解英汉称呼语,正确使用称呼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帽子歌     
袁秀兰 《阅读》2014,(11):12-13
松鼠阿姨喜欢买帽子,她有一个专门放帽子的柜子,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新颖别致的帽子。有一天,松鼠阿姨戴着一顶淡蓝色的喇叭花帽子走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哼着一首《帽子歌》:"帽子,帽子,花朵一样的帽子;帽子,帽子,一座神奇的小屋子……"粗心的她回到家中,才发现帽子不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