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埃米瑞·巴拉卡和爱德华·阿尔比同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巴拉卡擅长写作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反映黑人受压迫的处境,以激发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武装反抗白人的热情;阿尔比擅长创作荒诞派剧作,其作品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以及中产阶级的盲目乐观、精神空虚。独幕剧《荷兰人》和荒诞剧《动物园的故事》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剧情结构、叙事主题、写作技巧等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相似性解读。  相似文献   

2.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描写古代题材,一则着眼于历史精神的澄清,二则旨在刻画“中国的脊梁”。儒家推重的伯夷叔齐、道家智慧的代表老庄,都被予以批判性的重新审视,揭示出其自相矛盾的喜剧性;而女娲的急公好义、眉间尺与宴之敖的决绝复仇、墨子的“兼爱”与刻苦、大禹的克己奉公与开拓进取,都得到激情饱满的描绘与弘扬。在创作方法上,鲁迅以其深厚的造诣与创新的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喜剧传统,于历史小说中时有古今错杂的神来之笔,体式、语调、风格也呈现出多种风姿  相似文献   

3.
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凯特*格朗弗尔 (Kate Grenville) 的小说<丽莲的故事>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详细阐释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以及女性话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跟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主体只有通过“他者”这个象征性的语言介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通过与他者哈桑、父亲以及大他者一社会环境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在《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中,鲁迅对人的价值重估,既包括对具体人物的价值重估,又拓展到对一般人物,特别是大众的价值重估方面。但无论对哪类人物的价值重估,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结论得出的艺术依据,则是小说所采用的油滑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不仅很有效地满足了小说对人的价值重估的思想需要,而且,本身还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神话文学的爱情故事中多有人神恋爱的故事,然而情节和意义因为彼此所处文化背景不同而差异显著。在蒲松龄的名作《聊斋志异》中的恋爱故事表现的是蒲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形式的回归。在《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神恋爱大多围绕宙斯家族开展,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在原始欲望的驱使下的占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着从形式主义﹑人物心理﹑历史学﹑社会学﹑读者反应等五个文学批评视角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旨在说明对同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去领会,就会有不同的内涵,而各种内涵的汇聚便不断丰富了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丽梅 《考试周刊》2011,(70):36-3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马兰德夫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马兰德夫人,一个是幻象中的,丈夫去世后的马兰德夫人。两个马兰德夫人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现实中的马兰德夫人认同并接受了幻象中的自我,并开始了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幻象终究是幻象,这个以丈夫去世为前提的主体建构过程,与现实相矛盾,马兰德先生并未去世,最终导致了个人与自我的幻灭。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在其短篇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根据圣经故事的相关内容,描绘了人类第一对夫妻的日常生活,用相辅相成的两部日记诠释了亚当和夏娃这一古老传说。但他的描绘并非完全忠实于圣经内容,有时加入自己的想象,有时改变一些细节。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处理圣经故事的?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宗教观?通过剖析《亚当夏娃日记》,可以解读马克·吐温的宗教观,从而为上述问题提供些许答案。  相似文献   

10.
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以乡土文学为底色,聚焦平原上的人事浮动,从自己家族的命运辗转着笔,由地理和文本的一隅投射进对当代中国的全息造影,讲述里下河畔的中国故事,透视城镇二元形态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文学作品,神话是一种活着的文学。一首诗歌,无论创作过程多么繁杂,一旦被创造出来,用词就无可更改。一部小说,在作者定稿后,读者只能接受设定的结局。神话却没有这些禁锢,神话的作者就是它的读者,那些相信神话故事的人群,可以用集体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神话故事。对神话故事的改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再创作。比如我国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故事类型分析,对《杜修己》进行解读,重点梳理了女性被妖异祟奸、女性与异类结合的故事类型及与之相关的几种故事类型。分析得出,这些故事类型都反映了男女性别文化地位不平等的主题。在分析过程中还涉及了故事类型归类、故事传播的文化背景、叙述话语及模式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发现文本利用前景化技巧建构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的图形化、空间的图形化以及主题的图形化。通过马拉德夫人的图形化揭示她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客厅—房间的图形化引发读者积极探索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通过“自由”主题的图形化升华婚姻与自由相冲突的主题。对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5.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揭示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潜在关系为目的分析方法,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卡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对小说中使用的隐喻、及物性结构、句式转换、评价性词汇进行阐释,揭示小说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小说的主题意义,婚姻对女性而言是精神和肉体的束缚,女性渴求自由解放的权利被漠视,男权主义弥漫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今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将其名著《挪威的森林》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解读该小说人物面对孤独以及由孤独而引发的自救行为中自我/现实的悲剧性冲突,以梳理其小说世界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是美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关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曾被人们称为"美国的狄更斯",被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被豪威尔斯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败坏哈德兰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晚年的一部最重要的中篇小说,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富于戏剧性,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虚伪自私的心理。本文从写作背景、深刻的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心理描写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具体探讨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8.
李静  黄娟 《海外英语》2015,(1):201-202
作为美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西区故事》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生活的超现实写照,它赋予《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让经典文学以新的姿态屹立在文学界的巅峰。该文试图从主题、人物、音乐和舞蹈层面解读此音乐剧,分析它如何将文学经典融于现代社会,如何将艺术融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孤独的人》是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自由国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展示了印度移民以及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前殖民地人民与西方文化的格格不入,孤独的心境和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弗洛姆从新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自己的理论语境里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承认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本性,并且承认存在着一般的人的本性和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属性属于人性的本质部分,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与人的本性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本质的部分。通过以上观点的表述,弗洛姆得出人的本质是隐藏在劳动背后并支配人的劳动的人类潜能的结论。这些观点实际上主要是弗洛姆本人的思想,并不是或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