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具体的经验总体。”他认为,这个“经验总体”应该包括较少受到启蒙之光照射的文学艺术领域。在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关系论述中,他指出:讲故事艺术是经验交流的最有效形式;经验在故事中的呈现仰仗“转述、浸润与复述”三种手段;随着手工劳动的衰退,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战争、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经验贬值了”,“讲故事艺术衰落了”,艺术、“韵味(aura)”、传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与新闻报道。但是,他仍希望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寻找对传统的衰落的补偿。  相似文献   

2.
一字师     
娄颖波 《现代语文》2004,(11):40-40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  相似文献   

3.
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组成的。哪个故事写得最详尽?哪个故事写得最简略?  相似文献   

4.
康黎 《小学教学研究》2023,(8):22-24+31
“牵手‘思政小导师’,共话核心价值观”校长国旗下的思政系列课程用“校长牵手小导师共同讲述核心价值观故事+写故事感受和思考+配合思政主题进行项目实践活动+多元评价”的“学、思、行、评”模式开展教学,体现了“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导”“用小学生听得懂的方式讲述”“用项目化的思维进行设计”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文自修》2010,(4):46-47
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予的信息在审题时不可忽略,“一路”一词需写出一段经历或展现一个过程。“与你”两字要读出“与你”的一个对象,要从。我”或“他”的角度入笔叙述。“同行”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重点写“你”的故事,二是“我”或“他”需是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按常识,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比较讨巧。  相似文献   

6.
叶兆言是当代一位比较独特的作家。他小说书写的内容包括“夜泊秦淮”系列、“抗日战争”系列、“文革”时期的农场学校、当下中国的城市乡村系列。无论是表现现实人生,还是书写历史存在,亦或探讨人类本真,他的小说都表现为一种无望且又沉重的苍凉之态。这是因为作家记写的故事多与死亡、失败、背叛、战争联系在一起,故事内涵充溢悲剧性;在表现手法上,借助诡异的情节设置和充满了黑色意绪的语境氛围传达出变态、怪诞、压抑、死亡、恐惧的意蕴,表现人类无可逃脱的生存困境。所以小说里到处都充溢着无望且又迷茫的黑色感觉,笼罩着独特的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7.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冯骥才是一个用传统方式讲故事的人。他说:“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小小说系列,是他长篇故事外的一些零星小故事的汇集。  相似文献   

11.
潮汕风情     
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已听过杨成武将军的英名,读过很多记述他在长征过程中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当然,感受最深刻的还是“文革”期间他那些惊心动魄、却又教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经历:先是担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不久忽然又变成一个名字写在标语上必须倒写、再加上大红XX的、要“火烧”、“油炸”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中有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此即“完人逻辑”。“文革”已是历史,但“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在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完人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的身上,使他毫无瑕疵。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树立的英雄模范形象是清一色“圣人”。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对学生质量的要求上,我们按培养文学家的模式教语文,学生能用华美的词藻描述一个虚拟的故事,却不能简…  相似文献   

13.
故事一: 今天,我教学生学写一个“男”字。我刚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就不约而同的读出了这个字,有的还在大声喊:“田力男”。我点头肯定他们的回答,并示意让他们安静。  相似文献   

14.
宋庆 《广西教育》2005,(7C):66-67
据说,有这么一则故事发生在我国的近邻印度,某铁路线上g 块写着3025(公里)的里程碑被雷击而一分为二,某天,数学家卡普雷卡(Kaprekar)恰好路过那里,他发现3025这个数因雷击而突显“个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为文是极讲究精练的。他认为,要精练就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但同时他又将语言的“重复”与“反复”分得极清,因为“重复”是哕嗦,“反复”是艺术。他在《秋夜》是这样反复地写“枣树”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了两次“一株”,两次“枣树”,这作为开篇句,很好地“反复”出作者当时凄切的心境。在《祝福》中,“反复”的特点是作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16.
吴歧廷  齐宜永 《中学理科》2007,(1):17-19,92
1.正确“读”、“写”化学方程式 概括地说,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故事带给我们小朋友的启示: 金黄的泥土散发出芬芳、自由、纯朴的原始美。杜布菲用简单的笔法、原始的概念、夸张和刻意,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人物”和“景”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他者”的故事,也可以是“我自己”的故事,即我对历史的认识。沈为慧老师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对历史的认识:从和平的视角、以追求和平、民主为立意选用“史料”、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9.
潘秋桂 《广西教育》2004,(7A):37-37
修订版小语教学《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在修订版的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明显的改变:一是提法改变:修订版大纲中多处回避了“作文”二字,用“写话”和“习作”来替代“作文”,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0.
杨筱艳 《小火炬》2014,(12):38-41
一次失败的试验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什么叫“纸上谈兵”)艾东西:“你会把我妈妈写得很好吗?”我:“我会实事求是地写,我知道,小读者们很在乎这个,不真实的那叫幻想小说,这个系列的书不是这类书,幻想类的是我明年想写的。”艾东西:“我建议你把我妈妈写得好一些,因为她比她表现出来的要好,因为有些事是不需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